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庄浪新闻 > 正文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诗人李满强左向村民介绍自己创作的

来源:兰州晨报 2012-06-21 15:59   https://www.yybnet.net/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诗人李满强(左)向村民介绍自己创作的有关家乡的诗作。新华社照片

“花儿”与彩陶,让我们在三西为之魂牵梦绕。两种文化结晶,一对时空坐标。不听“花儿”,读不懂三西的奔放浪漫;不看彩陶,读不懂三西的深沉厚重。

今天,马家窑文化的余脉,仍然游弋浮动在三西百姓的寻常岁月中。当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备好年货,洗净带着泥土的手,把一副春联恭恭敬敬地贴在家门前时,那流淌千载的文化血脉就显出了惊人的能量。历史和文化,就这样一撇一捺地书写着。

三西很多人家,即使破败的土坯房,门前也要写上“耕读第”——耕和读,这是中国农民心中最为神圣的两件事:耕作,一年之事;读书,一生之计。

读书,是一代代三西人溶入血液的信仰,也是出路和希望。没有作业本,没有笔,三西的学童以木棒当笔,黄土地作纸。学生在地上写,老师在地上判。

一个西海固女孩儿在她的日记中写下这样揪心的话: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

通渭的农家女郭胜霞考上了大学。当地有老话: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在全国闻名的书画之乡甘肃通渭,没有比要孩子成为有文化的人更重要的事。

年过花甲的父亲戒掉了抽了一辈子的旱烟,戒了罐罐茶,最终,戒掉了饭碗里最后一滴油——他把家里的油都卖了,供女儿上学。

郭胜霞大学毕业,有了工作。那年冬天,70岁的父亲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头一垂,就再没抬起来。心里最大的包袱放下了,父亲远远地去了,留下满院暖暖的阳光。

越穷的人,上学的愿望越迫切。

静宁县李满强六七岁时得了病,两年站不起来,眼巴巴看着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奶奶哄着他:“等后院杏子黄了,我娃就能上学啦。”现在奶奶早已不在人世,可杏子成熟时的黄色,仍是李满强人生中最温暖的颜色。

妹妹,是他心里一辈子的亏欠。家里穷,为了让哥哥上学,妹妹辍学了,去挂毯厂打工。领了第一个月工资,妹妹给哥哥送来一个硬纸盒。盒里是一双人造革的皮鞋。一递,一接。妹妹一双手上,全是织地毯割出的血痕。这是李满强人生中第一双皮鞋。当哥哥的,硬是把泪水憋在了眼圈里。

妹妹17岁就出嫁了。为了省点车费,父亲不让李满强回家送亲。那天下着雨,他跑到教学楼最高的地方,望着家乡那望不到头的山和云,泪水、雨水凝成了几行诗句——

“早嫁的妹妹

山丹丹一样漂亮的妹妹啊

将你的青春

永远地定格在十七岁的枝头

仅仅是为了给我,你这个读书的哥哥

换回一笔作学费的彩礼。”

反贫困,教育是通往彼岸的渡船。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破烂的学校:借来的土坯房,课桌是泥墩和木板搭成的,粉笔是山上挖来的白石头,房檐下一串牛铃,充当上课铃。

侯新民和乔永峰,1996年在漳县金钟乡看治坡村斜坡社创办了这所乡村小学。

娃娃们边上课,边把手伸进鞋里,用冰冷的小手握着冰冷的脚——冬天,教室里燃不起炉子。用油漆画在土墙上的国旗,一直是学校里最鲜艳的颜色。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希望工程……一项又一项国家政策,一次又一次社会行动,让孩子不再因贫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多年来,一笔笔捐款投往三西,一队队支教者来到三西,一批批先进教学设备出现在三西孩子的课堂。

我们读到定西学生李旭东的一篇作文。孩子用抒情的笔调写道,教育扶贫——“像一位慈母,给落后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公平。”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我们看到了规模庞大的学生配餐中心。明净整洁的大厨房里,按照营养食谱烧好饭菜,现代化流水线上,各色菜肴被分装到饭盒,再传送进集装箱卡车。半小时后,孩子们就能在教室里吃到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了。

杏子又挂满了枝头。更多像李满强那样的孩子,背着书包奔向学校。许多像郭胜霞那样的孩子走出大山,他们的父亲坐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暖暖地晒着太阳。正是有了国家政策和社会捐助,如今的斜坡小学,绿茵茵的山坡上,矗立着红砖教室。操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一应俱全。学生们穿着新校服,背着新书包……

已不再年轻的乔永峰仍旧是个民办教师,却得意于自己教出了30多个大学生。谈得兴起,看似文弱的他忽然吼起秦腔,唱得雷霆万钧,满堂爆彩。

三西人,如黄土高原上的“花儿”,曲调婉转,却刚猛激昂。

三西人,如马家窑彩陶上的洄纹,线条圆柔,却百折不屈。

时光,可以让世界如此的有滋有味。

马家窑陶罐上的远古人形,让现代人生发出无尽的畅想。

那是粗线勾出的一个播种者:昂首阔步,甩开两臂,张开五指,撒出去的种子像蜻蜓般展开翅膀,漫天飞舞……

这个播种者让我们忍俊不禁。不知这个小人儿会不会唱“花儿”,可那身段儿活脱脱就是一个瓦广吉。

张扬的生命力和无遮无拦的烂漫天真,从画面上喷薄而出。

彩陶上的播种者,播撒的是先民对农耕生活的理想;阳屲梯田山上的瓦广吉,播撒的是乡亲们五彩的现代梦想。

漳县金钟乡农民杨引丛生来腿脚残疾,但贫困和残疾并没有禁锢住他的梦想。

1992年6月,他带头创办了油印刊物《金钟》。发刊词写得如钟声般铿锵:“大山下的金钟不知沉默了多少年,终于,几个不甘寂寞的青年,笨拙地举起了锤子——铛。千古沉寂的金钟响了……”

20载春秋,金钟依然鸣响。正像曾经的青年、现在一群中年人自己写的那样:“活着,就要让心拥有爱、感动和梦想。”

柳云霞对自己的婚姻曾经怀有过玫瑰色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破灭了。虽然千般不愿,她还是被拉上了迎亲的三轮车。

不穿红,也不挂花,故意穿件旧衣服的她哭了一路——甘肃庄浪县的这个农家女子,实在接受不了自己的包办婚姻。

婚后第五年,得了脑膜炎的柳云霞,昏迷了一整天,睁开眼时,看到的是丈夫流着泪的脸。她忽然发现,丈夫其实很可爱。

爱情萌发了,早已枯萎的梦想也再次发芽——模样普通的她,当年是多么想当个演员啊!

2008年,柳云霞决心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年间,她写出了10万字的电视剧本——《叶子的包办婚》。

大山深处,柳云霞带着一群人开始拍电视剧。演员都是街坊邻居,设备是非专业的。为了拍出摇臂的效果,摄像得爬树。没有轨道,就用架子车推着……

片酬不是钱,而是梦想实现的快乐。

“人在世上只能活一次,有梦想就得去实现。”这个脸庞被阳光晒得黑红的女子说,“我就是要活出新时代农民的风采来。”

在扶贫开发搭起的舞台上,梦想,都是彩色的。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妇女马玉芳,帮街道里的姐妹们重新捡起了识字梦。

她义务开办“妇女扫盲班”。一所幼儿园的几间教室,晚上就成了扫盲班的课堂。一眼望去,有满脸皱纹的,有怀里抱着个吃奶娃娃的……老少婆姨们像娃娃一样学书写字。

偶尔,婆姨们一扭头,发现玻璃窗外还贴着几张脸,鼻子都压扁了。

男人被发现了,讪讪地笑:“原来还真是来学习呀!”

扶贫开发30年,三西160万生态移民搬出了极旱山区,到河西走廊、黄河灌区开辟新家园。

中国政府为扶助贫困而移民的数量,在历史上,唯有闯关东的人数,可以与之相比。

宁夏同心县耍艺山村500多位村民,十几年前,在政府组织下,从干旱山区集体移民到红寺堡区一个叫犁铧尖子的地方。

他们没白没黑地挖渠、搬土,平整田地。新的家园有水灌溉,那正是他们多年的梦想。

早春,移民想给自己的新村换个名字。小学校操场上开了大会。老支书说:“就叫梨花村吧。”

场外新栽的梨树刚发嫩芽,可是千树万树梨花已经盛开在每个人心中,那就是梦想绽放的时刻。

我们采访过的每个人都有梦想——

“地上铺地板呢,新式家具摆满呢,老太婆也坐上鸭绒的棉毯呢,家家户户把小车显呢。”瓦广吉在“花儿”里这样唱出阳屲村的梦想。

春季一片花,夏季一片绿,秋季果飘香,这是石建全的梦想。他领着我们走到一片开满鲜花的山凹中,跺了跺脚下的那块地:“死了我就埋在这儿,子子孙孙还要种树,就种在我的脊梁上。”

建一个高级种鸡厂、一个现代化冷库。虽然守着一个简单的养鸡场,而陈云花的梦想直冲“高级”和“现代化”。

柳云霞的梦想还在生长。最初,她的电视剧只是要拍给乡亲们看;而现在,她想让自己的作品在省上和国家电视台播放。

三西人的梦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大舞台上实现的,靠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力量。

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如此规模、如此程度和如此速度的“命运逆转”。按联合国标准,从1981年到200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76亿人,过去25年全球减贫事业成就70%左右来自中国。中国是人类历史上以最快的速度大规模减贫的国家。

在三西,我们学到了两个新词:沿崖汉和猛上户。

沿崖汉,意思是日子像过到了悬崖边,就快摔下去了。

猛上户,就是状况迅猛改善的农家。

到如今,多少三西人家从悬悬乎乎的沿崖汉,变成了红红火火的猛上户?

我们不知道梦想何时而生,我们所知道的,是30年的扶贫开发,使亿万贫困的中国人梦想成真。

后记

“走哩走哩哟,远远地远下了,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

当我们再次踏上黄土高坡,西部歌王已去,五朵梅不在,70年前的悲苦已随风远逝。

我们登上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山坡。

此时,在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沟壑如削,峰峦耸立,梯田环绕,绿荫葱茏。

暴雨忽至。这突如其来的急雨,是先民们对雨水丰沛的祈求,还是兆示着这片土地的生命力量?对水充满敬仰之情的先民们,会在甘霖中击节而歌,联臂而舞吗?

我们仿佛接收到了五千年前的信息:马家窑文化标志性的涡旋纹在空气中盘旋,在洮河激流中再现,在瓦广吉的歌声中生发。先民顽强生存的基因,始终在三西子孙的血液中涌流。也就是当晚,正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杨子兴突然接到电话,这场本该带来丰收的喜雨,却让“千年旱码头”岷县暴发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

杨子兴跳上越野车,转瞬消失在茫茫雨夜中。几小时后,他出现在岷县茶埠镇一间昏暗的小学教室里。微弱的烛光,照着受灾群众几百双惊魂未定的眼睛。

这场灾害,数十人死亡、失踪,30余万人受灾。

带着一双黑眼圈再次面对我们,杨子兴说:三西的生态还是这样脆弱,脆弱得连喜雨都承受不住。

三西,仍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三西,扶贫的征程仍是路也迢迢。

三西地区留存着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今天依旧保持着随山起舞、蛇行龙游的姿态。

今天的中国,要再筑一条扶贫的长城,工程是多么浩大而艰难。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三西作为六盘山区,被列为国家第一个连片特困区予以重点扶持。

今年,甘肃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省40万名干部,一对一地帮扶40万余特困户,共同迈开整体脱贫的步伐。与此同时,宁夏也实施了35万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扶贫举措,落实纲要。

六盘山,峰峦纵横,远处是苍茫的原野。

70多年前,率领中央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伟人,站在六盘山上,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十几年后,手持长缨的人们最终缚住了苍龙。

三西扶贫长城,何日可以筑就?手持改革开放长缨、发扬“五苦”精神的三西人,何日缚住贫困的苍龙?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三西人正迎着朝阳,唱着“花儿”,开始新的征途。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李柯勇、张汨汨)

新闻推荐

野猪经常在这里出没两个多月前岁的庄浪县通化乡农民苏

野猪经常在这里出没。  两个多月前,58岁的庄浪县通化乡农民苏金梅在犁地时遭到野猪的袭击,在村民的帮助下才捡回一条性命。据了解,当地野猪成灾,经常损毁庄稼。通化乡乡政府建议...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诗人李满强左向村民介绍自己创作的)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