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李晓明
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已破烂不堪,堆放于房前屋后的柴草粪便垃圾随处可见,破烂的水泥石槽边栓着一两头浑身脏污的毛驴,阳洼旮旯晒太阳的老人目光呆滞,坑洼不平的黄土路上间或冒出一个见人傻笑的成年男子……这是静宁原安人印象中的杨湾社。
杨湾社的贫穷由来已久。
原安是静宁县最北部的一个贫困乡,坷老村是原安乡最贫困的一个村,杨湾社又是坷老村最偏远最贫穷的一个社。就像毛细血管的最末端,扶贫资金的“血液”输送到这里“很难见效”。
地处交通偏僻的高海拔寒旱山区,东西北三面皆被“西海固”的西吉县村社包围。因为洋芋每斤可多卖二分钱,买炭又便宜二分钱,村民都愿意翻山过河,去几十公里外的西吉县王民、平峰两乡镇或更远的兴隆镇去赶集。近些年,随着相邻的西吉县一些村社整体搬迁,就近用水、用电、用路,甚至搭乘交通工具也都不再方便,杨湾社犹如失去了屏障的一个“孤岛”。
76岁的杨生原老汉告诉记者,因为交通不便,他已有10年没有去过县城了。
封闭和贫困,致使村里残疾智障人只能与村内外的残疾智障人联姻。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大多远走他乡,留在村子里的多是年迈老人和身有缺陷的人。全社识字的人很少,上过初中的聂俊学,算是杨湾社学历最高的人。
当了30多年社长的聂俊学,掐指算着说,杨湾社现有18户78人,历史上出过3个大学生,20多个年轻人外出打工去了,现有的20多个青年人中有6个人身体有缺陷,全社6个未成年人中有2个是残障儿童,30岁以上还在打光棍的有2人……
杨湾社的出路在哪里?
“修路,建房,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尤为迫切。”包村干部、副乡长李举举说,去年4月份,在各级组织帮助下,通往村外的4.5公里的砂化路修成了,4公里左右的生产路也打通了,三轮车能开到田间地头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又帮该社统一规划,修建了18处新院落,目前大多已完成主体。村里通上了动力电,自来水也通到了家家户户。规划中的集中养殖小区即将动工修建,每户都将有一个能养8头牛的牛舍。
社里人均5亩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是洋芋和养羊。今年全社荒山造林200亩,退耕还林300亩。在栽满油松、刺槐的山坡上,村民刻意用油松拼栽出“坷老梦”三个巨型“大字”,未进村子就能远远看见。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和致富路子不断拓宽,村民的种植养殖习惯也发生了变化。82岁的聂维忠老汉说,山上都栽满了树,羊不能再放了,现在村里人开始养牛了,养牛不但效益好、有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还能节省一个劳力。
杨军周家有7口人,按政策每口人补助8000元,加上各类贴息贷款,自己掏一万多元现金就可以住进新房了。这,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由于过于激动,与记者交谈时他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配套有3间文化室和绿地、花园、健身器材的文化活动场所也要开建了,以后环村道路及通往每家每户的道路都要硬化,项目上也要安装太阳能路灯,乡上还要每户配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看着自己包抓的村社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看着多年来压在乡村干部心头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要搬走,李举举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没有人会遗忘“孤岛”上的杨湾社。在原安乡,在静宁县,在平凉市,像坷老村、杨湾社这样偏远落后的村社正发生着的这一系列巨变,恰是对“***,不落一人”扶贫政策的生动诠释。
新闻推荐
委组织部党支部与帮扶联系的甘沟镇张湾村党支部结成“友好共建”对子,不断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群众措办惠民实事。 本报记者陈斌摄
4月25日,村民正在修建村部围墙。今年,静宁县委组织部党支部与帮扶联系的甘沟镇张湾村党支部结成“友好共建”对子,不断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群众措办惠民实事。...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