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什字镇平凉红牛繁育育肥中心进行玉米秸秆加工。
庄浪南湖镇兴盛废旧农膜回收公司正在清洗废旧农膜。
□张成龙肖永明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中,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平凉市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新平凉必须面对的问题。
2013年5月,平凉市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活动,随着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的推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环境旧貌换新颜,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发展的格局。
回收利用
让“白色污染”成为远去的“乡愁”
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滞后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顽疾。据了解,仅2014年,全市农膜使用量达到1.96万吨,每年产生废旧农膜达1.2万吨以上。大量的废旧农膜残留土壤,不仅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还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如何在发挥农膜增产功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这一问题社会关切,群众关注。记者从市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办公室获悉,去今两年市人代会期间,代表对农村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问题关注度很高,庄浪代表团连续两年作为代表建议提出,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其列为主任重点督办建议之一进行了办理。
绝不能让“白色污染”在农村泛滥。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集中治理残留废旧农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纳入县区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从专人负责回收到就地就近建厂加工利用,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治理“白色污染”,合奏出农村生态建设的和谐音符。
“废旧农膜也是宝贝呐,我们把收上来的废旧农膜粉碎之后先放入清洗池清洗,再用捞料机打捞上来烘干,溶化成液体,最后加工成聚乙烯再生颗粒。”庄浪水洛镇李碾村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负责人李贵奇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变废为宝的具体过程。李贵奇称,他们每年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有1500多吨,生产的塑料颗粒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和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的塑料制品加工厂,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据了解,从2010至2014五年之间,平凉市共争取国家、省回收加工扶持补助资金3085万元,扶持建办了恒达、兴盛、鑫隆、森源等4家1000吨以上回收加工企业,改扩建了永兴、金达等13家400吨以上回收加工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引进新型生产线,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与此同时,全市有108个乡村设立了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基本形成了县有加工企业、乡镇有回收网站、村级有回收点的网络化服务体系。截至去年底,全市17家企业共回收加工废旧农膜3.2万吨、棚膜2.3万吨,仅2014年回收利用1.5万吨,回收率达75.77%,“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秸秆利用
撬动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大发展
以前大量玉米秸秆被闲置、腐烂和焚烧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鲜秸秆通过“秸秆——养牛——牛粪——有机肥”和“秸秆——养畜——沼气——果菜”循环利用新模式,既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美化了乡村环境。
近日,记者在崆峒区白庙乡双星、罗湾看到,每家养牛户的牛棚前都有一个青贮饲料发酵池,贮存着肉牛的“口粮”。变废为宝,利用青贮玉米秸秆养牛是平凉市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减少成本增加附加值的一次探索。市农牧局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干玉米秸秆,每头牛每天需4.95千克精饲料,使用青贮饲料,每头牛每天仅需要3.7千克精饲料,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效益非常明显。
2008年底,投资500万元、养牛1000头以上的平凉红牛繁育育肥中心在灵台什字镇建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总资产已达5000多万元。2014年底,该中心当年5月引进的秸秆“汽爆——揉丝——发酵”活性饲草系统加工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利用蒸气膨胀的方法使秸秆木质纤维原料的木质素降解在低碳、环保、低耗条件下完成,然后再进行揉丝、发酵,经过加工的秸秆因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益生菌,更易被牛羊吸收。“我们每天能加工10吨左右的饲料,够2000多头牛吃一天的。”2015年10月16日,该中心负责人赵小斌告诉记者,这种活性饲草系统加工的饲料营养价值高,能替代约30%左右的精饲料,可以有效降低饲养成本,缩短肉牛育肥期限。
据了解,目前,平凉市秸秆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4.45%。玉米秸秆的有效转化利用,不仅有效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解决了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问题,而且对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牛饲养量、出栏量和养牛收入均大幅增加,目前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13.5万头和41.5万头,带动了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
粪污处理
“零排放”带来大收益
据污染源普查结果,2010年全市农业源排放化学需氧量17759.82吨,氨氮617.15吨,农业养殖污染成为新的污染源。对畜禽粪便的处理,也是平凉市污染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7年,崆峒区草峰镇丁寨村首次引进了发酵床养猪技术(生物环保养猪技术),由于能有效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效益,解决粪污排放问题,该技术随后在全市得到推广应用。
在华亭砚峡乡东沟村,天源生猪养殖场过去脏乱、臭哄哄的现象现在不见了。原来,该场采用生物养猪技术,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猪舍内铺设了厚度为15-30厘米的锯木屑、米糠、谷壳和一定比例的发酵菌种等混合物,建成了发酵床,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将猪舍变成了“粪污处理厂”。8月29日,该养殖场负责人刘何明带领记者参观了猪舍。据他介绍,垫料在使用一年半后,会形成可以直接用于果树、农作物的有机肥,进行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零排放”。刘何民告诉记者,常规养猪需要大量的水来冲洗,而生物养猪只需提供猪的饮用水,能节约80%-90%的水;此外,由于发酵床产生热量,冬季也无需用煤、电去加温。
生物发酵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牛粪处理中。2013年,在灵台上良乡荣旺村养殖小区,一项来自西北农学院的专利技术被用于牛粪处理。人们利用蚯蚓喜食发酵腐熟牛粪的习性,将牛粪装入发酵池进行预处理后,再投放种蚯蚓,通过蚯蚓的吸收转化,使牛粪变成肥效极高的蚯蚓粪便有机肥,成年蚯蚓还被用作高蛋白饲料。随后,经过粉碎、包装等后续加工,蚯蚓粪便有机肥被销往市场,用于农作物种植。由于投资小、成本低、宜操作,在该乡有机肥机械生产线引进之前,这一模式在上良乡一直被广泛应用。
随着上良乡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牛粪量的增加,2014年,该乡荣旺农牧发展公司购置了有机肥机械加工设备,通过有益菌发酵、翻抛粉磨、有机配料、烘干造粒等环节,将畜禽粪便制成适合粮食、果树、蔬菜等不同作物的专供肥料。“这种机械加工能力很强,一个小时能处理两吨半到3吨的粪便,一天下来能加工20多吨。”公司负责人张小兵告诉记者,有机肥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由于该生产线机械化程度高,对粪便的处理量很大,污染减排效果非常显著。
除去生物发酵技术,有机肥加工、沼气处理、集中堆肥等模式也被广泛运用,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户还通过建设小型沼气池、向专业有机肥加工企业出售粪便和以粪换肥等方式处理粪污。目前,全市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纳入统计的25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170家完成了减排治理任务,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725吨,氨氮70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
生态农业
开启农村经济发展新时代
作为“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现代农业在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比如,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畜禽排泄物及农业废弃物的无序处理等。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提高农业效益的核心任务,大力培育绿色果蔬,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出了“牛——沼——果”、“菜——沼——果”等循环、有机、无公害农业发展的路子,形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中国苹果之乡”静宁,果农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果业技术协会建设了一批“果——沼——畜”生态示范园和有机苹果加工基地。位于该县城川东山梁的“果——沼——畜”循环农业示范点今年新建了20座果畜沼,人们用沼渣追肥,用沼液喷施叶面、杀虫,用沼气灯诱杀害虫,不但节约了化肥,还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果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畜牧养殖业,解决了燃料问题,有效保护了林业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为了推进果产业转型升级,静宁县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广最先进的果树品种和栽培技术。威戎镇梁马村的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开始采用滴灌、微喷技术为果树浇水、施肥,不仅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理,还节省了水肥。为了提升基地苗木的繁育速度和科技水平,今年,静宁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规划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太阳能供热节能温室3072平方米。“这种节能温室靠光热转换从日光获取热量,再通过土壤预存热量和地面供暖方式提高温室的温度和湿度,既节能环保,又降低了成本。”10月14日,苗木繁育基地负责人梁建明告诉记者,这种节能温室能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果苗对温度、湿度、光照的需要,分三个区域控制苗床温度,采用的地下蒸发制冷和正压供风设计,还降低了降温费用,提高了效益。
把太阳能应用到农业的并不止静宁。日前,在崆峒区白水镇,惠丰农牧开发公司的五栋光伏循环蓄热智能日光温室和两栋文洛式光伏循环蓄热日光智能连栋温棚已在泾河南岸拔地而起。“这种光热转换装置对光能的利用率能达到80%,远远高于广电转换的利用率。”10月15日,总经理高小健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惠丰公司发展循环农业的情况。高小健称,温室里的智能气象站,可以自动检测、调节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铺设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也会根据植物的习性定时补充营养。通过改变传统日光温室的原理和结构,科学利用太阳能和光伏产品的特性互补,达到了低投入、低成本、高效率、高寿命、无污染、不受地域和气候影响的双赢效果。
先进科技的应用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逐渐颠覆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在灵台寿光模式蔬菜生产示范园、泾川大运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华亭西华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众多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农业园区带动下,全市累计推广生态循环农业8.3万亩,开启了农业生产方式革命的新时代。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