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马堆荣
李征兵李娟淑
盛夏时节,走进静宁,记者感受到,从城市到乡村,成纪大地、苹果之乡文明之风劲吹,在面向全国文明县城创建的这场“赶考”征程中,全民参与的巨大热情让人看到了静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城市文明提升的精彩互动。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静宁县社会文明程度明显得到了提升。”县委书记王晓军认为,“要保持成效,仍要不断查找问题,真正做到在落实细节中堵塞漏洞、在完善细节中打造亮点、在提升细节中形成特色,确保测评项目经得起细查、环境卫生经得起细看、公共秩序经得起细测、市民群众经得起细问。”
提升“硬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新形象
静宁县按照“东拓西展、南扩北伸、中心改造、整体提升”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统筹推进各类城市规划编制,初步形成了“城乡同步推进”规划管理模式,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同时,对县城主城区6.6平方公里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滨河花园住宅小区、文屏教育园等修建性详细规划35项,规划总面积5.1平方公里的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并规划完成界石铺、李店等重点集镇22个以及占全县76.8%的行政村的重点村庄256个。
据悉,静宁县近两年先后投资近42.64亿元,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区建成面积由2010年的6.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9.6平方公里,并且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初步形成了“六横七纵”的城区路网格局。在建成新盛花园、滨河花园等一批住宅工程的同时,建设了文屏教育园、成纪大剧院等标志性工程,为县城增添了现代化气息,文屏教育园的建设成为全省教育建设亮点工程,并以民生为端口,建成了4.3万平方米的廉租住宅小区及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随着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开展威戎、李店、甘沟、界石铺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增强乡镇的辐射功能,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此集中。
通过提升“硬件”,县城的整体服务功能更趋完善,承载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增强。至目前,静宁县城镇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县城面积9.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城镇绿化覆盖率33%,绿地率24%,污水处理率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
优化“软件”,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天行健,君子以文明不息。”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民生幸福工程,也是静宁确定的2014年两大奋斗目标之一。该县县长徐毅要求,要始终把宣传引导作为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浓厚氛围。
县电视台、门户网站等媒体以新闻、专题、公益广告、字幕标语等多种形式,开设《做文明人,创文明城》、《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专栏,并刊发(播放)公益广告,开展问卷调查等,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认可度。
静宁县街道办党工委书记王壬寅说:“城市因人而建,为人服务。人作为文明的主体,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关键。”街道办东城社区组建了200余人参与的8支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帮助社区困难党员、流动儿童、老年人及困难单亲母亲等弱势群体,把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促进志愿者活动纵深开展。
为了让市民拥有一个美好文明的生活环境,该县坚持把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建立管理长效机制,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实行县直各部门“包街路巷”和各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开展“花园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小区”创建活动,并依法取缔临时市场和流动摊点,加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通过刷新临街楼面、亮化临街楼体、安装路灯、更换各类牌匾,进一步改善了城区面貌。深入开展争创“三信一优无假冒市场”活动,积极营造公平、公正、文明、有序的商贸环境。同时把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重头戏来抓,采取集中整治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严肃查处交通违章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城区交通秩序。
创新“载体”,搭建创建工作新平台
前不久,记者参加了获得甘肃省“绿色社区”荣誉称号的东城社区德美花园居民的“读书学习”楼道活动。楼内居民拿出平时收集的一些书报杂志上的学习内容,互相交流,并对近阶段楼道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互沟通,寻找解决办法。
这些特色楼道,让人倍感温馨。目前,该县建成了“读书学习”、“绿色环保” 、“健康养生”等十多栋不同主题的特色楼道,营造了“会说话”的特色走廊氛围,楼道工作在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同时,为创建学习、健康、绿色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等“六进”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和谐五星创建”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成纪讲坛”、“道德讲堂”,促进全县各级中心组理论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文明创建工作纵贯了全县行业,在公安、人社、工商、税务等21个执法部门和窗口行业认真开展了比礼仪、赛文明,比服务、赛和谐等“六比六赛”和评选表彰文明优质服务示范单位等“创三优”活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监督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窗口服务行业的良好形象。
据县文明办主任王响刘介绍,通过打造“温馨工程”、“塑造工程”、“满意工程”,组织开展“六进社区”、“共建和谐”等温馨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文明创建水平。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省级文明社区、1个市级文明社区和2个县级文明社区。并有国家级先进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2个、先进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33个,县级文明单位176个。
文明县城的创建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与静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该县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和文明县标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16元。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