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静宁人手中的金色名片。截至2011年,平凉市静宁县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产值预计超过20亿元。伴随静宁苹果经济的迅速崛起,昔日的黄土高坡上的许多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了富足的小康村。静宁苹果能走出国门,远渡重洋,换来大把大把的外汇,除了那些外出务工的男人们之外,昔日许多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们,成了种苹果的行家里手,她们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佳果,也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另一扇门。又是一年果品飘香时,记者来到静宁南部果品主产区,来到了一群种苹果的女人中间。
秦王村夹在无边盘绕的山路间,像个柔弱的村姑,美丽淳朴,却依山而居。住在这里45岁的苟委委,只有小学文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浑身一股子苹果味。
24年前,苟委委嫁给了静宁县新店乡秦王村王沟社的王佐,婚后日子过得很艰难,为改变贫穷,她开荒种起苹果。
最初等苹果熟时,她主动去帮亲戚下果子,想看看人家苹果熟了到底是啥样。去了一看,发现人家的果面干净、个大、味甜、果质特别好。这更坚定了她改造果园的决心。她开始相信科学种植,只要打听到县上有果树栽培方面的培训,夫妻俩逢会必到,上课、看报成了她生活的重要一部分。22年来,十来亩园子依次通过了有机转换认证和有机认证,格瑞合作社前后把她家的苹果送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特别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带着她和孙应民家的苹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敬献给温总理。
静宁县仁大乡杨湾村的李博艳婚前对苹果栽植技术一无所知,高考落榜后,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决定要在家务苹果。婚后,李博艳夫妇迎着料峭春风挖坑栽苹果树。
可她慢慢发现一个问题,虽然种的苹果越来越大,卖的钱也越来越多,但苹果吃起来咋越没味了!她查阅了大量书籍,了解到有机种植方式,比对工业环境下种植的苹果和有机种植下长出的苹果,她终于明白是大量农药和化肥让苹果渐渐“变味”了!最终,夫妇俩选择加入静宁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不施化肥的有机苹果。
“独特的栽植模式、修剪方法和采摘方式保证有机苹果的高贵品质。”李博艳如是说,每一棵苹果树都是有生命的,要像对待有血有肉的人一样对待果园,饿了给吃,渴了让喝,困了叫好好睡,并且给它吃健康、传统的“食物”,这样才能延长它的生命。
起初有个别乡亲“功利”、“短视”,依然打农药,用除草剂。李博艳一遍遍地说服大家不能只图自己赚钱省力就一个劲用灭虫剂、除草剂。能灭虫草的农药,不“灭”人吗?人要将心比心,种豆得豆,种德收福……果品如人品,没有好的人品是种不出好果子来的。
新闻推荐
奔波700公里为米丫丫找家 本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市救助站试送流浪人员行动
这是一次不算圆满的救助行动,虽然救助人员奔波数百公里,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并没让流浪人员米丫丫回到家。近日,在兰州市救助站的一次试送流浪人员回家的行动...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