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石雕舍利棺
舍利石棺
石雕舍利棺
时 代:唐 代
出土地点:灵台县
珍藏单位:灵台县博物馆
1957年秋,甘肃省灵台县人民政府在城内寺嘴修建房屋时,挖出砖砌窨室一座,出土石雕舍利棺、雕绘砖和唐大中四年墓志等十余件文物。
石雕舍利棺由质地细密的灰白砂岩雕成,长48.1、宽24.2、高36.2厘米,为前大后小的卧梯形。由棺盖和棺身组成,二者以子母扣相扣。棺盖略弧,上绘红、绿等色云气纹,边缘雕仰莲瓣一周,莲瓣施红、蓝彩。仰莲之下,前端及左、右两侧各界分为三栏,后端两栏。前端中栏浮雕朱雀一只,展翅欲飞,浑身贴金。左侧中栏浮雕一龙,作行进状,口、角施红彩,身涂绿彩。右侧中栏浮雕一虎,蓄势待跃,施绿彩。棺身前后端均线刻双扇门,以金、白粉出门环及泡钉,门两侧各浮雕一尊守护天王,残留金及蓝、白等色。天王均深目高鼻,隆胸鼓腹,气势非凡。棺身左右为佛传故事。右侧浮雕佛祖涅槃图,释迦牟尼侧卧于灵床,右肱曲枕,叠足而卧。周围浮雕佛母、弟子、侍者及飞天等,皆作悲恸欲绝,痛苦万分状;棺身左侧浮雕迎佛图,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祥云之上,神态安详,众迎者乐舞开道,一派欢 快热烈的气氛,同涅槃图的沉重哀婉形成鲜明对比。棺身下方为两层仰覆莲花带装饰的束腰基座,束腰中竖方柱,其上绘红、绿彩云气纹和花草纹。
石棺内置放黑色漆盒,内有黄、绿、白色玻璃瓶三只,共装舍利子300余粒,按质地可分为砂石、玉、玛瑙等,最大的直径0.8厘米,最小的仅0.01厘米。佛教教义是允许以他物替代舍利子的。《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曰:“若无舍利,可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造作。”此棺所盛舍利印证了上述经文的记载。
舍利子作为佛祖的重要象征,备受佛教信仰者的尊崇,对于其存放和供奉,极为隆重而神圣。在古印度佛教传统中,舍利须存放在罂坛类容器中,并置于塔身中部特建的覆钵状室层内。然而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佛教中所使用的舍利存放方式在中国逐渐演变为以棺椁作容器埋与塔基之下地宫之中,这无疑是接受了华夏丧葬习俗的影响。据专家研究,佛教舍利瘗埋制度中土化变革始于北朝,至迟完成于唐前期。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大云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玻璃瓶组成的五层舍利容器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说明至迟在武则天时期,地宫舍利瘗埋方式已成制度。出土这件舍利石棺的寺嘴位于灵台县城东北部,为一小台地。相传宋代前后此处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并有佛塔,这座窨室可能就是佛塔的基址。因此,此件舍利石棺及其瘗埋方式,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又一个典型例证。此件舍利石棺没有纪年,尽管同时出土有唐大中四年墓志,但据专家研究,该墓志文字被凿毁,用于悬挂铜镜,显系当做窨室顶盖来利用的,不能作为断代标尺。而石棺的时代风格与五代前蜀王建墓棺床浮雕有较多相似之处,推断其制作与瘗埋的时间约在五代至宋初之际。
这件舍利石棺表面雕饰人物、神兽、花卉繁多,画风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构思精妙。尤其是对涅槃和迎佛两个宏大场面的处理,着意于人物姿势和神情的刻画,倾力于情景交融的气氛渲染,给观赏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棺盖前、左、右三侧雕饰的动物,实为前朱雀、左青龙、右白虎的配置,与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中的四灵兽相合(略去了玄武),再一次显示了佛教文化同华夏文化的巧妙融汇。
石棺现存灵台县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文、图:甘肃省博物馆茹实)
新闻推荐
期间,该县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中拱棚2.1万座。罗保虎摄
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群众采摘西葫芦。“十二五”期间,该县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中拱棚2.1万座。罗保虎摄...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