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小凤张霞
立秋后“秋老虎”发威,天气仍然很热。
在泾川天纤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一走进车间就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现代化的车间里纺织工人忙碌地穿梭在一根根飞速旋转的“银线”之间,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珠。一包包棉花和化纤在纺织车间经过梳绵并条变成粗纱,再经过细纱车间成为细纱,最后经过络筒车间变成纯棉纱。
“我们公司生产的泾河牌棉纱现在产销两旺,有时候需要客户提前打款,一个月之后才能供货。产品主要销往福建、常州、宁波、广州等地,部分棉纱直接供给红豆、雅戈尔集团……”8月21日,天纤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云一边带领记者参观车间,一边介绍。
“泾河牌棉纱销售在市场上逆势而上?”
王云回答说,“保漂白,无三丝”是许多棉纺织企业很难做到的,但天纤棉业做到了,特别是主打产品赛络紧密纺和紧密纺的质量已经达到了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
乌斯特公报是全世界纺织工业中纤维、条子、粗纱和纱线进行分类的质量分级参考指标,每隔3-5年发表一次试验结果的统计值。通常认为50%统计值属一般水平;25%及以下属先进水平;75%及以上属较差水平。
“公司要壮大、要良性发展,就要依靠产品质量说话,依靠优质产品赢得市场。”王云说,纺织企业过去叫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和高科技的一个综合反映。为寻求发展路径,天纤棉业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每年投资200万元到300万元进行技术改革。目前,天纤棉业公司10万锭棉纱生产线设备配备的是德国特吕茨勒并条机、意大利萨维奥络筒机,清花工序选用德国特吕茨勒清花机、梳棉机。
近几年,天纤棉业的快速发展和泾川县实现了地企共赢,很多人通过泾河牌棉纱知道了泾川。但谈起企业发展,王云显得有些不满意。他说,或许天纤棉业在泾川、平凉看起来发展得很不错,但这远远不够,他希望未来的天纤棉业能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佼佼者。
新闻推荐
本报泾川讯(记者刘亮)生活中搭乘朋友的车再常见不过,然而朋友的车也不能随便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拉载者也要负安全责任。日前,泾川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好意同乘而引起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