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富民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在增收的同时让农村更美、农业更强?一起来看看这些区的新尝试新“花头”?。
本文图片 上海大调研微信公号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如今乡村振兴正在让上海的郊区农村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野趣美景,让乡愁不仅留在上海的郊区农村,也浸入了更多都市人的心间。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如何增强农民增收新动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课题。随着本市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和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这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研究新的致富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近期,市农业农村委调研组深入乡村,调研总结了各涉农区探索形成的强村富民新路径,来一起看看吧 。
路径一:改革创新,激活要素价值各涉农区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发挥超大城市的市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价值,从改革创新中谋动力、添活力,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增加了农村的财富积累,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嘉定区在区层面加强资源统筹,出台了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在农业地区“104”区块统筹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对北部农业地区四镇(外冈、徐行、华亭和嘉定工业区)增加土地配给,对符合相关规划的区域确保每个镇新增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100亩,并以镇为单位在产业园区搭建平台发展物业经济,实现镇村两级集体资产统筹管理。目前,全区8个涉农街镇均已筹备组建了项目平台公司,注册总资本8.28亿元,其中村级集体平均持股比例约为60%,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闵行区在环境综合治理的近三年时间里,探索财政贴息政策,由区、镇两级财政对符合条件的镇(街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回购、改造或开发经营物业给予一定比例的银行贷款贴息,使全区各村克服了转型期的阵痛。据统计,全区三年里共规范新建增量物业约26.22万平方米,改造存量物业约15.18万平方米,回购经营性物业约54.38万平方米,累计新增租金收入超过3.8亿元,完成2018年度集体经济组织分红6.32亿元,人均分红5130元。
青浦区在198减量化“造血”项目推进过程中,出台了区属动迁安置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扶持政策,通过对接新城开发建设项目,以土地附条件出让方式,在开发成本价以内用减量化补偿资金为集体经济购置优质的商业物业。目前,赵巷、徐泾、华新、重固和练塘镇等5个镇71个经济合作社均开展了以成本价购置动迁安置配套商铺的项目,涉及商铺面积7.2万平方米,年租金可达5000多万元,其中赵巷镇近两年已实现收益分配1281.28万元,经济合作社平均分红142.36万元。
浦东新区张江镇针对科学城内企业多,人才公寓一房难求的问题,2018年起由镇属全资企业与当地新丰村存有闲置房屋的村民签订房屋租赁协议,打造乡村人才公寓样板房,并根据入驻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规划设计,以满足符合科创人才不同需求的租赁住房。一年来,张江镇探索出了由政府牵头、农民供房、镇企改造三方合力的“乡村人才公寓”模式,将“农民房”改造为长租公寓,不仅促进农民租赁规范化管理,使农民每月每间房屋可获得约1500元的收入,也为政府筹集保障性住房提供了新来源。
路径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充分结合当地的禀赋优势,通过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促进产销对接,使农业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由此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这是各涉农区通过加强产业扶持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奉贤区吴房村为破解近年来黄桃种植面临的“三老”(树老、地老、人老)问题,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培育、规模化种植夯实黄桃生产能力,改良提升老桃园480亩,建立黄桃分拣系统,引入盒马鲜生等商业主体,共同打造“桃你喜欢”自营电商交易平台,形成了农商对接、农社对接、农游对接等多元化销售渠道。此外,村里还组织开发了“桃花酿”、“黄桃音乐节”等文创产品,使桃农的收入从原来的1万元翻了一番。
青浦区东天村积极发展红柚产业,依托上海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培育优质品种,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成功种植可食用柚子的合作社,并通过现场采摘、认购认养等方式,使农民每种一颗柚子树,就能获得2000元的销售收入。同时,村里还建设以红柚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研发“柚子酒”、“柚子面膜”等衍伸产品,打响了“青浦红柚”产业品牌。
崇明区园艺村是中国瓜子黄杨之乡,全村近800户村民中有675户种植黄杨,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被誉为“崇派黄杨”的发源地。近年来,村里探索“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启用“最美园艺黄杨”微信公众号、线上搭建黄杨交易平台,推动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改变过往农户“提篮叫卖”的低端销售模式。同时,村里聘请上海植物园盆景艺术专家,建立“艺园” 盆景工作室,教授村民布局整枝技术,将绿化用黄杨改造成精致的盆景作品。全村黄杨产业收入从2017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400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4500万元,户均增收约2.2万元。
路径三:跨界合作,推动融合发展各涉农区在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以跨界融合为手段,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新了农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途径,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农村经济的转变。
浦东新区赵桥村、嘉定区向阳村等7个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采取“农户+村集体或合作社+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式,利用市场的力量盘活农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民宿,通过专业设计改造赋予老房子新的“生命力”,使农房的租金从按“间”算变成按“平方”算,农民的年租金收入较原先可翻两番,由原先的3万元增长到8-10万元。在获得租金收益的同时,农民也积极参与民宿经营,由“房东”变身成“管家”,不仅获得了工资收入,还有效带动了村里优质农产品销售,同时通过与企业对接合作,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平均每村农产品销售额比以往增加了15-20%。
闵行区革新村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2018年起,村子利用宅基归并释放土地红利的契机,依托古村落的文化之美发展文旅产业,将61幢闲置农宅委托给召楼古镇公司统一运营,打造文创、养老、民宿为一体的休闲空间。同时,村子借助召稼楼古镇二期开发工程,恢复当地的谈笺、竹编、豆腐坊、皮坊场等本土传统手工产业,由召稼楼古镇免费提供自产自销疏导点50个,免去了5500元/户的年租金,使从事产销经营的村民每户每年可增收上万元。
宝山区塘湾村利用村内林地占总面积40%的生态优势,打造国内首个母婴康养村,依托“母婴康养”的概念,以萱草“母亲花”园和萤火虫亲子游作为延伸产业,开展孕妇医护后休养、母婴康养、婴幼儿养育、亲子度假和学前教育服务,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村集体收益年增长率将达到6-7%。塘湾村的产业转型升级之后,不仅实现了“种农田”向“种风景”的转变,村民收入也进一步提高。据测算,新兴产业导入可逐步提供本村及邻村村民180个就业岗位,平均一个岗位年均收入5.5万元。
路径四:利益联结,实现共同富裕各涉农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的要求,在强村的同时注重建立农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大河有水小河满”,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松江区为帮助浦南地区等经济薄弱区域的农村集体资产实现增值,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浦南地区的叶榭、新浜、泖港、石湖荡四镇联合成立浦南集体发展有限公司,与浦北地区街镇、中石化等三方合作,布点投资加油站项目,并建立了收益分配机制,约定集体经济占股20-30%。设想通过股份分红,使浦南四镇农民共收入能持续增长。
金山区待泾村积极挖掘和利用本村自然资源禀赋,采取从以往单纯做“地主”转变为“搭顺风车”做投资人的经营模式,携手杭州蓝天园林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村里600亩苗木基地改造建设为“花开海上生态园”,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了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按照园区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集体用于土地流转奖励,并将生态停车位的全部收入用于农户土地流转分红。通过该方式,2018年村集体多增加收入41.88万元,今年有望进一步增加。
通过调研,市农业农村委调研组认为,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关键:
第一,重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特别要处理好强村与富民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村要主动谋划,已建立的村要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渠道,尤其是对新增物业和新建产业也要作出合理的利益共享安排。
第二,重视加强土地资源的供给。调研中农村基层反映最多的是土地供给问题,减量化后的建设用地指标不仅要向乡村振兴示范村倾斜,还要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支持中远郊纯农地区发展,并确保设施农用地和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用地需求。
第三,重视制定促进农民增收操作办法。引导各涉农区梳理好经验好做法,排摸瓶颈短板问题,结合实际出台实现农业收入倍增的操作办法。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强宣传报道等方式推广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原标题为《乡村人才公寓、母婴康养村、自营电商平台......上海强村富民“花头”多》)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小兵时下,来到华亭市上关镇黑木耳基地,只见一个个银光闪闪的大棚里,一排排整体吊挂的菌棒上长满了密密麻麻大...
华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