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看到这个特别的亲切。”3月26日早上8点,75岁的上海市民刘森早早赶到了南京西路325号。
这是上海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历博”)所在地,当日是博物馆正式开馆首日。这座承载了上海6000年历史的博物馆,从史前文明叙述至近代上海,多媒体技术融入丰富馆藏,使文物“活”了起来。
开馆当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上海”,下到五岁的孩童都来到了这座博物馆,他们或沉浸在上海回忆中,或为结合了新媒体和视觉技术的展陈方式所折服。
老人点赞:历史被讲“活”了
“你看,最早我们上海只有华亭县,到后来它有什么(在系统上)很明显就出来了。”在一楼序厅的“魔镜墙”(上海历史线索查询系统)前,刘森边说边滑动屏幕上的圆形时间轴,指向地图上后来设立的嘉定县和松江府。
市民刘森在使用上海历史导览墙。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刘瑞 图
这名老人为这样的展陈方式点赞,他说,人们常常感觉历史很枯燥,但通过这样的互动,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还能记住,历史就被讲“活”了。
吸引这名老人的,还有上历博一楼序厅中的两尊汇丰铜狮,以及镇馆之宝“百子大礼轿”。汇丰铜狮曾见证了外滩百年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摆放在市政府门口。而“百子大礼轿”曾经在东方明珠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展出。
“我们很幸运,现在这些都可以免费看。”刘森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自己今后将经常过来参观。
深具历史感的不止展品。上历博建筑本身就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前身为1934年建成的上海跑马总会大楼。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北端高53.3米的钟楼是其标志。
据上历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钟楼将像位于外滩的上海海关大楼钟楼一样,定点奏响《东方红》的旋律。现阶段安排一天奏响4次,分别在上午9点、12点和下午3点、5点。
五岁女童:模拟制造瓷器4遍不肯走
正式开放首日,上历博结合了新媒体和视觉技术的展陈方式,令众多参观者耳目一新。
当日,孟杰带着自己5岁的女儿前来参观。“希望她能多见识一点,多接触历史。”孟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女儿现在可能记不住什么,但感受一下总是好的。在说话的同时,孟杰的女儿正在《古代上海》展厅中的一台互动装置前滑动屏幕。在装置上,参观者可以模拟体验制作一件瓷器的过程。
“她已经玩了4遍了,还是不肯走。”孟杰说,传统的博物馆比较“硬”、缺乏互动,小孩子来看就觉得比较无聊,上历博的互动装置让其女儿很喜欢。
“科技改变生活。”在上海实习的大学生李铭旺由衷感叹,“百子大礼轿”旁的视频模型看着很震撼,而馆内众多互动设施也让他印象深刻,如此展现出的历史“让人很容易记住”,他说,以前从未想过会有这种展示方法,很新奇。
陈毅之子陈丹淮捐赠藏品
当日参观者中,70岁的冯济民是一位“老上海”。他对上历博的评价是:立意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筑高质量、文物高品味。
作为上海市收藏协会理事,冯济民曾参与过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筹建。他认为,上历博《近代上海》的展陈部分最有看点,因为近代上海的历史不只是上海一座城市的历史,更反映国家和民族近代发展的进程。当然,古代上海历史也很重要,因为近代上海的繁荣离不开之前6000年的文化积淀。
“上历博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建成开放,是上海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坚持文化自信的一项具体举措,必将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成为上海城市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冯济民说。
除了参观者,当日上历博中还出现了许多志愿者的身影。
志愿者朱桂梅告诉记者,自己是为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来做志愿服务。此前她报名应聘志愿讲解,还为此背了68页的稿子,可惜没有通过。“所以还要努力,”朱桂梅笑着说,志愿工作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今天她从事的是导览方面的志愿服务,因为开馆第一天,参观者很需要导览。
在开馆首日,上历博还举行了陈毅家属捐赠文物仪式,由陈毅之子陈丹淮向上历博捐赠若干藏品。陈丹淮表示,父亲陈毅是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对上海有深厚的感情。“陈毅与上海”文物文献展也将在上历博西楼举行。
陈毅之子陈丹淮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赠藏品。
新闻推荐
3月15日,全市交通运输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灵台县梁原乡横渠村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宣布开工。李雪峰、张正、樊文浩、孟小金、闫虎明等出席开工仪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继...
华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