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崇信新闻 > 正文

三代人的玉米情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8-11-07 01:0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通讯员 路永红

我生于1968年,10岁那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饲养着26头牛用来耕种庄稼,一年种700多亩玉米,每亩产量大概250—300公斤。全队有劳动能力的人(简称:劳力)常年参加集体劳动,每天记工分考核(每10分为一个工日),按工日计酬。曾记得1978年,我们生产队一个工日是0.24元,我家9口人,家中4个劳力全年是961个工日,全年得到的收入是230.64元。因这年奶奶患病,便向生产队借了200元的住院费,全年所得花费了一大半。年终,生产队留过集体饲养的牲畜饲料和下一年的玉米种子,上缴了秋粮。按全队人口分配玉米,我家分到了270公斤玉米口粮,每公斤玉米0.80元,共计应付生产队玉米款216元,家里没有钱缴口粮款,无奈爷爷向信用社贷了185.36元,凑够了216元,唉声叹气的将所分得玉米用木制的独轮车往返两次推回了家。

1981年,经营三十多年的生产队解散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9口人,每人分到2.4亩承包地,全家共计分到了21.6亩地。爷爷领着全家所有能干活的人,赶着用贷款买来的两头黄牛耕地,早出晚归,辛勤劳作,除了种其它粮食作物外,还专门种了8亩玉米,秋季玉米收获后,亩产400公斤,看着一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爷爷喜笑颜开地摸着我的头说:“娃娃,这下咱们有粮食吃了,再不怕饿肚子了。”

时光飞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米宽的地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和良种玉米籽种得到了推广,四轮拖拉机耕地,父亲种了6亩玉米,科学施肥后当年每亩玉米产量750公斤,父亲高兴地说:“同是一亩玉米,相信科学就能多收粮。”

2000年以后,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的庄稼全由我种植。那时,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政策的补贴和支持,大型农业机械不断进入农户,玉米种植采用1.2米的宽膜覆盖种植,玉米杂交种籽得到普及,每亩玉米亩产达到了950—1100公斤,铺膜、收割全是机械化操作,人们逐渐减少了体力劳动的艰辛。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链不断完善健全,我所在的崇信县柏树镇大力发展红牛养殖,在党洼村的红牛养殖小区,县饲草公司办起了玉米青贮饲草加工厂,全镇规模种植的玉米棒子和玉米秸秆在大型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中被粉碎,自动装在同步并排行驶的翻斗卡车上,拉到加工厂打包并用塑料拉伸膜密封青贮,被养殖户当作红牛养殖的饲草。

看着一捆捆码放整齐的青贮玉米饲草,我思绪万千。爷爷当家种玉米的时期,在生产队集体劳作,因当时的耕作条件限制,粗放管理,广种薄收,拼尽全身的力气所收的粮食不够填饱肚子。父亲当家种玉米的时候,适逢改革开放,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小、中型农业机械进入田间耕作解决了温饱。轮到我种玉米时,党的政策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大型联合机械的耕作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的兴起,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原先只有在电视里看到一些大型农场采用机械种植收割的画面,在我们家乡也得到了普及应用,心里不觉喜滋滋的。

新闻推荐

崇信县农村“三变”改革全铺开行动暨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10月11日,崇信县农村“三变”改革全铺开行动暨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县委副书记王蕾出席会议并讲...

崇信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崇信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代人的玉米情)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