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而美学校
一个教师,3—5个学生,一所学校;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有小学915所,其中,百人以下的小学就有618所,占整个小学的67.5%,而学生仅占20%;平均每个学校50人,平均每个班10人。
从地图上看,平凉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六盘山东麓。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加之教师老化和难以补充,大多处于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平凉市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升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为突破口,促使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强、小而优”转变。如今,许多学校校容校貌彻底改观、办学质量节节攀升、流失学生逐渐回流,学校焕发了生机……
小班化教育激活“麻雀学校”
从崇信县城出发一直往南走,车行驶在塬上,可清晰地看见四周陡峭的沟壑。
野雀小学就位于塬上,是距离县城最偏远的小规模学校之一。步入学校,优美典雅的校园,丰富多样的墙面文化,“扇形”“U字形”排列的课桌凳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注意到,一间教室被分为若干区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区,教师自由在课桌组合间穿梭授课,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一会儿单独讲解;生活区,则摆放了饮水机、洗手架和盆;活动区,图书、常规仪器、音体美教学器材应有尽有,学生可随时取阅、动手操作……
“我们把教室建设成集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温馨家园,既整合了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载体,又能方便学生,提高教育效率。”崇信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军虎欣喜地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教育部门经过全面调研后提出三点认识:农村教育资源并不匮乏,关键在于如何挖掘、重组和利用;盘活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就能得到跨越式发展;要搞小班化教育,必须建立一个适合农村学校、学生、教师发展的立体式教育体系。
如何挖掘、重组和利用,才能盘活教育资源?平凉提出小班化教育的两个抓手,以魅力教室、活力课堂为主线,通过精致教学、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以个性课间、轻松课外为主线,通过张扬个性、快乐童年来培养学生阳光自信、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
为保障小班化教育,平凉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同时,教研室专门组建专家团队,经常深入学校,带着问题去蹲点,带着困惑去学校亲自上课,亲自体验,参与指导,为小班化教育保驾护航。
“教师的教法变了,学生的学法也变了,绝大多数农村学生不仅信心倍增,阳光十足,而且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明显增强。”野雀小学校长蔡高扬说,小班化教育的推行,让老百姓看到了学校的蜕变,一些进城的学生也开始回流。
“空中课堂”、联校走教活跃山区课堂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唱,好不好?”
在泾川县太平镇红崖湾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支教教师单凯丽正通过网络在线直播课堂为该校一、二年级的9名学生上音乐课。
“全校算上我只有两名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了空中课堂,支教老师线上教学,我们俩就轻松多了,原来开不齐的课程也开起来了。”红崖湾小学校长于明义说,两年下来,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比以前活泼了,会画画,也会唱歌了。
在于明义看来,一根网线和一个电子白板架起了通往山区的“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以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同时,启动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即时推送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但对于偏远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如何解决专业教师,特别是音、体、美等教师短缺的问题呢?
平凉市的做法是采用“联校走教”模式和片区化管理。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走教把优质教育源源不断输送到小规模学校;另一方面,强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模式“共享”,便捷地移植到弱校身上。
为激发走教教师积极性,平凉实行走教教师双向签到制和“联校与帮扶相捆绑、走教和帮教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区给予交通补贴,并在评职晋级方面优先照顾走教教师。
同时,片区化管理做到“管理同步、资源共享、捆绑发展”,集中解决“学校小而差、教师全盘转、课程开不齐、学生留不住”的问题,提升了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效益。
村小各美其美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点燃师生的生命活力?
平凉市给出的答案是小规模学校要发展,单凭外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激发学校内驱力,以所有学生都有所得为基本目标,把焦点对准农村孩子的生命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孩子的生命状态,打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链。
八里小学位于崆峒区柳湖镇,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目前,学校共有78名学生、11名教师。
“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前几年由于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留不住,学生都往城里跑。”校长王丽君无奈地说。
为此,八里小学组织老师走访学生、家长,听取意见建议。在深入分析学校历史与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将书法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设置书法课程、编排“武术书法操”等,提高学校内在的“吸引力”。
学校还在校园内多处布设书法展台,操场上铺设书法练习“米”字格,学生可随时、随处练习写字。同时,开设“书虫俱乐部”,让孩子与书亲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原来的薄弱校到花园式书法特色学校,我们不仅吸引了学生回流,也成了当地老百姓认可并信任的学校。”王丽君说。
在平凉市,八里小学的变化并非个例。
近年来,平凉市积极探索以“魅力校园—高效课堂—个性课间—轻松课外”为主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模式,全面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批以剪纸、书法、武术、丝带绣、泥塑等传统文化为特色的项目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茧而出,不仅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让小规模学校“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教育公平,也增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后劲,成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平凉市教育局局长牛启寿说。(本报记者尹晓军禹跃昆特约通讯员陈振念)
【推荐理由】
普通政策焕发应有力量
禹跃昆
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典型的西部内陆地市。布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小规模学校分布特征,代表了很多地区的情况,具有很强的普遍性。面对如此状况,是借助外力还是激发内驱力?甘肃的做法是后者。
纵观来看,甘肃的做法并没有特别之处。然后,就是基于农村教育现实出发、基于教育规律出发,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政策。因此,一些普通的举措,在平凉这个扎实办教育的热土上,展现出应有的力量,促使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强、小而优”转变。这值得很多地区的教育主管者理性学习。
新闻推荐
8月10日下午,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晶利带领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观摩会议与会人员一行来崇信县观摩司法行政工作。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济洲,县政府副县长何鹏举陪同观摩。观摩团一行先后现场...
崇信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崇信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