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奇 本报记者 梁波
要想富先修路。在边远民族地区,路修好后,由谁来管?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党委、政府几经探索,在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及全乡6个村推行“路长制”。“要富就要护,有护才有富”的理念为该乡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9月6日,家住大湾村克拉组的村民沙哈卜,一手牵马、一手拿着笤帚出了门。带着笤帚出门,沙哈卜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沙哈卜是格萨拉生态旅游区里的牵马人。近几年来,盐边县加快发展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着力构建景区与当地村民的发展利益共同体,因地制宜安排以脱贫户为主的村民在景区从事旅游马匹租赁、餐饮服务等工作。沙哈卜就是其中之一,像他这样的牵马人在格萨拉景区有50余人。大家围着景区,端起了资源碗,吃上了旅游饭。
从家里到景区核心区高山牧场约6公里,沙哈卜每天却要走2个多小时。路上只要有眼睛能看见的石子,他都要用随身带着的笤帚清扫。“格萨拉景区的道路四通八达,平整又舒适。”他认真地说,“但是路上不能有石子,不然车子、马匹经过,容易出现一个个小坑,慢慢地会变成大坑,对道路损害大。”
当起景区义务护路人,沙哈卜是从村里执行乡上的“路长制”开始的。景区、村里都要求定期清扫路面、维护路面,于是扛着笤帚出门,成了他每天重要的工作之一,“大道理我不会讲,但国家修路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我们能够靠路挣钱吃饭,所以要珍惜。”
这样质朴的理解,是缘于沙哈卜对自己一家人生活越变越好的真实感受。这几年,他在景区牵马,一年有1万元以上的收入;他和老伴定期领取国家补助,每人每个月有固定的医保、养老金;大儿子在村里当干部,二儿子在邻县工作,他感觉生活越来越滋润。
和沙哈卜一样,家住大湾村双湖组的沙发嘎也是景区牵马人里的义务护路人。这位昔日的贫困户,因为身体原因享受到了政府的低保政策,景区牵马的收入加上家里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足以让一家人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日子好了,心情就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每天牵马去景区,即使是扫地,他都要穿戴整齐。
9月6日上午9点过,从家里通往景区的村道上,戴着鸭舌帽的沙发嘎用笤帚清扫着路面,他的马儿在不远的草地上吃着草。最近汛期,冲刷到路上的小石子多,不及时清扫容易损坏路面。“现在乡上、景区的活动多,外面的客人来得多,把路扫干净了,大家看起舒服,走起也舒服。”沙发嘎告诉记者,就在一个月前,乡政府举办首届羊奶果火把节当天,骑马的游客不断,20元钱围着赛马场跑一圈,生意好得很,忙都忙不过来,一天挣了720元。
近年来,格萨拉彝族乡新建村道硬化路43公里,新建产业路16.28公里,加上景区道路及S216省道,全乡已形成约200公里的路网。
作为第一个在全县推行“路长制”的乡镇,该乡党委、政府以固定机制、扩大队伍为抓手,在全乡营造“如果护不好路,发展就迈不开步”的氛围,成立了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一级路长,分管领导为二级路长,村支两委为三级路长的“路长制”工作架构,在6个村发展起了由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公益性岗位组成的200余人路管员队伍,定期进行路面环境整治、道路安全劝导。像沙哈卜、沙发嘎这样自发参与的群众护路队伍已达1000余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炜记者梁波)9月17日,盐边县召开县域医共体建设动员大会暨医共体管委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盐边县人民医院...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