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刊发了题为《阳光花城攀枝花》的文章,本报今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刘泽夫 胡兵发
从数十万建设大军来开矿到天南海北人民来沐浴阳光;
从百里钢城到阳光花城·康养胜地;
从荒凉之地到四川南向门户;
……
在共和国发展的进程中,攀枝花这个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可谓出尽了风头。
初来乍到,攀枝花与想象中有些出入,但透过冬日暖阳里纵横交错的群山,时不时就冒出的烟囱和那些吐蕊正旺的花朵,绿意盎然的草木,或是那些瓦砖——似乎一种特殊的力量驱使着你急切想与这座城市来一次深情的拥抱。这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冲动和对美的占有欲,而是一种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新潮交相融合下,呈现出的独特气质。
在攀枝花人眼中,“攀枝花”盛开时独立俏枝头,不需要绿叶的衬托;凋零掉到地上依然仰天长啸,神定自若;枯萎后,还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它以独特的形象,为一座城市的无私奉献及不懈奋斗赞歌。
承载 历史
“漫漫历史长河中,攀枝花寄托了几代人的记忆,是一段永不过时的精神。”
“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这是彭德怀元帅1966年4月1日深夜,在三线建设主战场之一的渡口(今攀枝花市)写下的诗。在那一代人甚至更早前人的记忆中,攀枝花只不过是块荒凉之地,正是由于“三线建设”时代号令,才造就了如今的阳光花城。
至于“攀枝花”的由来,至今没有一种确切说法。有人说是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金沙江畔的上、下坝村,因村口有一株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也有人说是1958年,地质部长李四光向毛泽东汇报:四川金沙江畔发现一个大铁矿。主席问:那地方叫什么名字?李四光说:那里荒无人烟,只长着几棵攀枝花树,地质勘查队就把那里标注为“攀枝花”。毛主席一锤定音:“攀枝花”这个名字好,既响亮,又充满诗情画意。共和国的版图上,从此诞生了这座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无论哪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工业一、二、三线设防的战略布局中,攀枝花因其特殊优势,是国防“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
岁月的痕迹,已经褪去,如今只能从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依稀找到一些足迹。
跟随毛主席“三线建设不起来,我睡不着觉”慢步探访,在一件件实物展示与声光模拟中,仿佛那几十万建设大军在国家一声号令下昼夜兼程赶赴前线的场景就在眼前。无论是那张当年“席棚设计院”旧照片,还是“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环境写照;抑或是建设者们发出的“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着攀枝花,不出铁水不回家”的豪情誓言,再或是“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等建设者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对于不曾经历艰难困苦的我们而言,内心的震撼毋庸置疑。
或许正是这样无私奉献与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让那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令时代和世人称奇的攀钢厂等世界奇观。
阐释 幸福
“幸福千万种,攀枝花最自然的盛开,给予了人类最本真的幸福。”
与北方的冬季相比,天府之国自然还多了几分妩媚;而几百公里开外的攀枝花却是恰到好处,处处已是花红柳绿、暖阳高照,让被棉衣、羽绒服包裹了许久的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甩掉身上的累赘。
位于盐边县红格镇的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那群可爱的姑娘们正在为国家荣誉时刻准备着。十七八岁的她们,为这座大山深处的小镇增添了别样活力,当地人觉得自从她们到来后,镇上游客多了,环境变漂亮了,大家的生活也更富足了;隔山相望,几十公里外的人们,还正在为他们特有的金色梯田穿戴新装,载歌载舞迎接八方宾客,展示自己的独特人文风情和浪漫花海及“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
午饭之后,沿雅砻江蜿蜒盘旋、逆流而上,越过三滩,眼前的一切越发让人心旷神怡、清新自然。桐子林、菩萨岩、老君庙等一个个颇具诗意的地名,在山、水的交相辉映下,显得绚丽多姿,游览之余对即将进入的二滩水电站及沿岸风光又多了几分期盼。
沿江一路上行,前方道路变得越发狭窄,焦急地在山间盘旋,又钻过山洞之后, (下转2版)
(上接1版)突然一座万丈堤坝映入眼帘,暖阳照射的山间犹如舞台启幕。以前看到老家的一座水库,就非常称奇,殊不知那与眼前的景象比起来,竟如芝麻。想到当时那个资源匮乏、技术低下的年代,前辈们竟然筑起这万丈堤坝,挡住那汹涌波涛,自己倍感渺小。
巍峨山峦间,湖面碧波透绿,色若翡翠,无限延伸开去。如果划上一只小船,你都不忍心抖动船桨,怕划破了那张近乎完美的、未经任何粉饰的“少女的脸”;如果行船而下,你定能找得到“高峡出平湖”的豁达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和兴奋。
如果说高山、峡谷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么如今的二滩水电站及雅砻江沿岸优美的风光,则是自然天成与厚重人文的完美融合。联想到异常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挖空心思的开发建设,看到眼前近乎完美的风光,你就能深刻领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时代最强音的用心良苦。
是的,虽然面对自然条件的约束、面对时代发展的新挑战,但英勇的攀枝花建设者们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实干苦干,不仅让本是荒弃的大山变成了世界奇观、国之重器,他们还用精湛的笔墨,让这峡谷断肠之地,变成了人类最完美的休憩地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体。
兴起 浪潮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攀枝花大打阳光牌,掀起了一场新时代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潮流。”
经保安营机场,进入攀枝花的一路上,除了延绵群山、蜿蜒山路和远处层叠的矿坝,酒店电梯里播放的那首《四季花香》是我对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印象。就如歌中唱的那样:
那里有四季灿烂的阳光
采一朵白云
把我的心情擦亮
……
美丽的攀枝花
照亮回家的方向
白云悠悠
送来阵阵花香
我的心儿不再流浪。
一直以为,攀枝花就代表钢铁;听了这首歌曲才发现,如今的攀枝花,鲜花是衣装,阳光才是躯体。听攀枝花朋友介绍,早在2012年,攀枝花就开始通过推广阳光优势,谋求转型发展之路,但直到2014年12月7日,中国康养产业史上的首次盛会——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此举行后,才点燃了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并兴起了全国阳光康养产业,更推动了攀枝花的华丽转身;2017年该论坛重回攀枝花,表明攀枝花在全国阳光康养产业中的特殊地位。
的确,这里每年2700多小时的阳光资源,加之这座城市优越的海拔、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与和谐度,都让当地人的多项生理指标显著改善,这也吸引了四方游客如自然迁徙一样聚到这里,沐浴如春的温暖,尽享天然氧吧。从2012年至2016年,攀枝花市接待游客总量从852.57万人增加至2062.52万人;入攀过冬的“候鸟”老人由2013年的3万人次增加到了2017年的15万人次。
当祖国的广袤大地正处于严寒渐冻之时,此时的攀枝花无论是在安宁河畔的米易,还是攀西大裂谷带的仁和,或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盐边,处处都是如潮花海和暖阳高照,处处都能亲近这座城市的别样情趣。
如今,勤劳的攀枝花人民,还将阳光与农业、工业、医疗、旅游、运动相互融合,全力打造康养+新兴产业体系,努力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占领中国阳光康养产业的“制高点”,让“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成为时代新潮流。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曾经那个饱经沧桑的攀枝花,正朝着“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跨步前进,并呈现燎原之势;未来的攀枝花,随着“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四川南向门户”建设的齐头并进,“阳光康养”必将成为引领攀枝花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动能。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盐边县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了免费复印证件的新举措,赢得办事群众称赞。“不用到外面复印了又跑回来。”前来办事的群众认为,免费复印不仅节省了办事费用,更节省了办事时间。该中心负责人介...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