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社员捕捞生态裂腹鱼。
盐边村民共享生态渔业管护红利
□本报记者 周金泉 刘佳 文/图
在大山深处的盐边县国胜乡新毕村,有一条穿境而过的天然河道——国胜河,清澈的河水中游动着一条条肥美的生态裂腹鱼。2月11日,村主任胡太兵又开始考虑起了为村民“分鱼”的新年头等大事。
曾经因生态遭到破坏而鱼虾绝迹的国胜河,已经连续4年让村民“年年有鱼”。这背后,是当地近年来恢复天然河道生态系统、共享渔业发展红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恢复生态 发展特色渔业
“在我小时候,国胜河的鱼多得很,有裂腹鱼、棒棒鱼、麻鱼。”胡太兵说,“后来由于用捕鱼器捕鱼、电鱼以及农村垃圾沿岸乱倒,国胜河原有的鱼类资源严重衰竭。”胡太兵回忆道。
2011年,在外做路桥工程的胡太兵被选为新毕村村主任。如何帮助村民增收?胡太兵将恢复国胜河的生态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他要集聚全村1600名余村民的力量来共同管护国胜河,发展生态渔业。新毕村村委会与县水产渔政局签订了 《盐边县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协议书》,获得了国胜河新毕村段7.5公里的 “看护管理权”。这改变了渔政部门对天然河道传统的监管模式。
2011年6月,新毕村成立了农民合作社,胡太兵任理事长。“把村民吸纳为社员,一个人入股200元。当时,有的持观望态度,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入股。”胡太兵说,“2011年10月洪水过后,我们在渔政部门指导下,向国胜河增殖放流了5000斤裂腹鱼种鱼。”
同时,村“两委”组织人力对国胜河沿岸垃圾进行清理,并轮班管护。合作社还在国胜
河沿岸的人口聚居
地,树立了若干保护
河道的公告牌:禁止
电鱼、毒鱼;禁止砍伐
河道两旁树木;禁止
向河道倾倒垃圾,乱
扔废弃物。
河里的裂腹鱼,
不投喂一颗饲料,河
水慢慢变清了,丰富
的天然饵料使裂腹鱼
格外鲜美,一条条种鱼也相继孵出了无数的小鱼。
村民共管 年年分鱼分红
为了有效监控河道生态情况及渔业资源,合作社去年11月还建起了监控室,安装了能自动对焦、具备红外线夜视功能的监控设施,几十个摄像头覆盖了7.5公里河道,由两名社员24小时值班看守。
为了让裂腹鱼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所有的渔网都采用大孔的,确保 “抓大放小”。2012年8月,合作社第一次捕捞了一部分成鱼出售,入股社员人平分了120元,为调动村民入社的积极性,没有入股的村民每人也分了20元。这之后,入社率达到了95%。
胡太兵介绍,合作社后来定下规矩,每年春节前分鱼、8月分红,从2013年至2014年,每名社员分鱼1斤,分红100元。“剩下的5%的村民也入社了。”胡太兵说,“今年社员分鱼人平2斤,预计人平分红可达150元。”
新毕村村民孙立勤说:“以前,河头鱼虾都看不到一个。通过成立合作社,维护河道生态,发展生态养鱼,我全家10多个人都入了社,现在本钱早就捞回来了。鱼都是拣倒吃的了。”
“目前,盐边县的国胜河、箐河河、惠民河等主要天然河流,都在推行以村为单位的河道生态渔业管护模式,让老百姓集体参与、共同管护、共同受益。我们要让沿岸村民形成一个观念:大家的资产,大家都要保护。要适当捕捞,要留鱼做种,自然繁殖。”盐边县水产渔政局局长黄仁贵说,目前,盐边县已有21个村委会(专业合作组织)办理了管护协议,通过管护,让已近濒危的鱼类得以恢复,让天然渔业产出经济效益,为生态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新闻推荐
近日,攀枝花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田常明,党组成员、秘书长潘学才带领市科协***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市投资促进局,深入盐边县红宝乡中槽村开展***对接访谈调研工作。座谈会上,***工作组...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