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蔼岚 江潇
面对严酷的旱情,他最先想到的是受灾群众,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先进性,成为百姓的“主心骨”,村民们选出来的“班长”,——他就是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党支部书记宋金银。
4月15日上午10点,当记者在红格镇金河村海拔1200米的大环山上见到宋金银时,他正在村民宋金荣家的芒果园帮着修枝。宋金荣有70多亩芒果地,家里劳动力不足,每次给芒果树剪枝、浇水,宋金银都会来帮忙。“把多余的枝剪掉可以减少水份蒸发。”看着因缺水满地掉落的鸭蛋般大小的芒果,宋金银很痛心也很无奈,“现在已经顾不上树上的果子了,最要紧的是帮村民保住树。”
100米远的地方,宋金银自家的芒果园里妻子吴仕琼也在紧张地忙碌着。今年春节过后,老宋天天忙于村里的抗旱,家里的活全落到了妻子的肩上,他觉得有点对不住妻子。
“要当好班长就要把村民利益放在首位,照顾好最困难的群众,否则你当党员、村干部就不合格、不称职……”宋金银说。
上午11点,帮宋金荣家的芒果树修完枝,宋金银急忙赶到二组的打井现场。县水务局和县地矿局的工作人员来村里查看打井的情况。“这口井已经打了8米,要打到200米才有水源,从井口到把水引进最远的一户村民有1890米,我们得抓紧时间把水管架设好。”宋金银说,这是眼下村里最大的一件事,这口井可以解决二组350人和2000多头牲畜饮水的问题。
“山高石头多,年年灾情多,井边守水吃,蹲起跳蚤窝。”这是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地区群众对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的形象比喻。去年入秋以来,攀枝花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位于盐边县红格集镇西南部的金河村,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村之一。
旱情发生后,宋金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翻山越岭,到农户家中了解生产生活用水情况。“平均一天要走6、7个小时,30多里的山路。”红格镇副镇长李怀举算了一下。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以往可饮用的山泉水源日渐枯竭,根本无法满足全村的饮水需要。宋金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缓解燃眉之急,他立即召集全村30多名共产党员成立了2支党员突击队,翻山越岭,积极寻找水源,先后找到了周家沟、垮田河、榕树湾等10余处新水源。在得知金河村二组受灾特别严重,水源几近枯竭,人畜饮水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后,他立即带领20多名党员通过背扛、马驮、肩挑的方式为二组村民运水,在长长的运水队伍中他总是走在最前头。
中午12点,协调好打井的事情,宋金银急急忙忙赶回家,草草地扒了两碗饭。这是他今天的第一顿饭。尽管这样,老宋觉得能在家里吃上饭也是很幸福的事情,“到村民家了解旱情时,有时一两天才能回家。”吃完饭,老宋再也顾不上与我们多聊,他立马得到三组查看旱情。这一趟,单边得走3个小时。
“有时候整整一个星期他都在外面奔波,自家的芒果地都从不过问。”妻子吴仕琼无奈地摇着头说。每次回来老宋都会感觉全身发软,手臂发酸,腰部发麻,可没说过一声累。
金河村主要以早春蔬菜和水果产业为支柱,这次的旱灾使该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金河村的早春四季豆很有市场,但是连续的干旱,已让早春蔬菜失去了收获的可能,看到荒芜闲置的田地,宋金银心里怎么也不是滋味。必须尽量减少损失,他一面积极动员村民卖掉牲畜全力保芒果生产,为全村3000多亩芒果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另一方面号召村里所有年轻人外出务工,不让劳动力闲置,弥补旱灾带来的损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尹迪)一条崭新的排污管道通向不远处新建的化粪池,曾经被污染的水沟现已闻不到臭气。“从今天起化粪池就开始使用了,这为我们群众带来了方便,也美化了环境。”20,记者前往盐边新九乡了解...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