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盐边新闻 > 正文

从西瓜大王到蔬菜头领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0-04-20 23:40   https://www.yybnet.net/

■ 本报记者 潘芝文/图

4月16日11点,翁国兵正在盐边县国胜乡新村的大棚蔬菜基地里忙活。看着采摘下来正准备装车的豇豆,他黝黑的面孔上有一丝微笑。“今天又有一东风加长车将把装筐的豇豆发往成都,6吨,3元1斤的价格。”

这个去年9月才兴建起来的盐边县最先进的蔬菜大棚,从大年十五过后开始发力,黄瓜、海椒、豇豆陆续上市。150亩的规模背后是成都、重庆等地客商的大批订单。

“照今年这个行情看,两年收回投资成本没问题。”翁国兵预断。在长400米,宽200米的基地里转悠了一圈,询问了工人的采摘情况,与自己合作伙伴聊了聊后,翁国兵看了一下表,快12点了。

“咿,你不是西瓜大王吗?怎么变成种大棚蔬菜了?”

“呵呵,我这是种西瓜悟出的道道,西瓜还是种,那是指导会员们种;我今年主要精力放在大棚蔬菜种植了。”

翁说,今天是周末,两个孩子放学需要去接,趁中午有空,大家小聚一下吧。他喊上正在基地里忙碌的妻子,一起前往渔门镇。他小儿子4岁,在渔门镇上幼儿园,全托;女儿在渔门中学上初一。

妻子接到刚刚放学的女儿一同来到二滩库区边的一家渔馆吃饭。

“难得有个空闲。”吃饭期间,翁国兵的电话不断。电话那头,西瓜种植大户告诉他今年西瓜已开始熟了,问他外地客商的电话。翁询问了一下他们今年西瓜的产量与批发价格,并把达州等地客商的电话告诉了对方,并叫他们及时联系。

一顿饭下来,他已帮人做成了几单西瓜生意。他半开玩笑说:“没法,谁叫我是茂盛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兼理事长呢,西瓜熟了,想不忙都不行。”

“我爸是一个大忙人,一星期能见他两次面都不错了。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他比我起得还早。”女儿接话。

尝够了贫穷的滋味

翁国兵,1969年出生在盐边县惠民乡民主村,父母都是农民。“整个童年充满了饥饿感,一天到晚都感觉饿,肚子里空牢牢的。”在他对小时候的记忆里,包谷、水稻、小麦是父母们年年在地里种的庄稼。除了那些,就是痛苦的印象——

我老家那里有条民主河,每年洪水一来,全村300多亩土地一下子冲完,全村人都饿饭。那时,我一根红薯吃一天。

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天天饿饭。有一天我饿着肚皮回家,在路上看见大孩子都去摘生产队种的胡豆,我也跟着去摘,被队长逮着,喊我写检讨,那时“胡豆”两个字我都写不起。

我母亲是云南人,从舅舅家背点包谷回来,推成面面后搅成糊糊,像喂猪那样弄点菜混起吃。你没吃过吧,那已经不错啦。

后来,村里修大堰,我爸在堰沟上干活,每天在沟上打二两饭回来,家里煮好一锅菜,将饭倒下锅一搅,那一顿就算是吃的好的了。

我们那儿穷得很。包干到户后我们才吃到一顿饱饭,我记得第一次吃肉是猪肉炒豌豆。

我为啥只有初中文凭,就因为我的父母交不起学费,一学期五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是在穷困中长大的。虽然我不是当官的,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即使在我以前不富裕的时候,看到街上那些比我穷的人,我就难过,它让我有一种使命感。我常会想到我自己穷的时候,所以,我种西瓜的技术从来不保密。只要你愿意来学,我就全部交给你。我自己是穷过来的,知道穷日子的滋味。我希望大家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从负债种瓜起步

初中毕业,翁国兵当过学校里的保安,派出所的协管员,每月200元的工资逼得他辞了工作,搞起了养鱼。谁知,一场洪水过后,换来的却是6万块的债务。

“我怕穷,穷怕了。”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翁国兵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土地。于是,他与西瓜结缘,一种就是十年——

初中毕业后,我总想去正规的单位上班,因为我上不了高中。1995年至1998年,我先后在渔门镇中学当过保安,在派出所干过协管员工作。那时心态很复杂,就想有个固定工作,每月领着固定工资。可1个月200元的工资啥都买不起,你说200元钱能干个啥,那一段时间心里憋闷得很。

1998年,我狠下心辞了职,在老家惠民乡包了4亩鱼塘养鱼,有大口鲶鱼、草鱼等品种,可当年一场洪水过后,我家4亩鱼塘全被水淹,鱼全部冲走了,钱没挣着,倒欠6万块钱的外债。6万块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呐!

老婆当时整个人全傻了,坐在鱼塘边上直抹眼泪。我说,别哭,只要人还在就没啥可怕的。老婆叫我去打工,我说我是不去打工的,打工我们那几万块钱的账哪辈子才还得伸展噢。你要觉得我不行,那你不如找个好人家改嫁。

我喜欢吃西瓜,10来斤一个的西瓜一口气就能吃完,吃完后走起路来肚子听得见响。当时镇上的西瓜8角钱一斤,全是从华坪拉进来的。

吃着西瓜,我去买了本种西瓜的书,花了1块多钱。书上说西瓜亩产可以达到1万多斤,8角钱一斤,我一算,1亩就8000块呐,要得。麻着头皮,我开始按照书上说的在老家惠民乡的河坝里种西瓜。第一年西瓜种出来,虽然甜但个头小,三四斤一个,最大也才5斤多,本地没人买,小西瓜大家又看不起,于是我就用长安车拉着到清香坪、河石坝去卖。

我记得那里有个天天鲜鱼庄,馆子生意非常好,人来人往的。我就把西瓜拉在那里卖,可无人问津,于是我抱起3个西瓜,划成小块给人尝;没想到,一天1000多斤全卖完了。老板夸我说,你还有点经济头脑嘛。那一年西瓜没赚到啥钱,但看到了希望。

1999年,我决定到格里坪种西瓜。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西瓜七八千斤,一辆微型车1000斤只要100多块的运费就能运到格里坪,不仅运费少,还更新鲜。

我们当时穷得叮当响的,在格里坪504电厂旁包了2亩地,150元一亩,可因为技术不好,二亩西瓜只卖了五六千块钱,西瓜生病死了才现翻书,找原因。那时没人教我,只有书,书是我唯一的老师。

第二年,我一发狠又在格里坪种了10亩,还把老婆的兄弟等亲戚带到那里去,一共种了30亩。那年呀,西瓜种出来特别的好,大个,十五六斤的多。可因为人生地不熟,西瓜卖得我伤心,走路都“打偏偏”。老婆在矿务局卖,排队买我们西瓜的人多,可假钱一天也收了三四百元。

基本上脆皮瓜都是我引进的,我们那时西瓜2块钱一斤是排起队的抢,那种黄瓤子的甜小黄,在清香坪卖4块多钱一斤,买我们的瓜的人天麻麻亮就等起。

瓜多人少,因为仅靠自己销售,量太大卖不脱,卖到后头落雨了,最后,10亩西瓜仅挣了1万多块钱。

此后,辗转数地,先后到红格镇、益民乡,最后是国胜乡。

2002年,我在益民乡种了4亩田。那时红格西瓜种不大,依据书上学来的知识,我就采用双膜覆盖技术。红格的人说打霜,我就在双膜覆盖面上加一层,然后西瓜就种到了十六七斤,一亩突破万元。当时瓜商到土地收,1.5元一斤地里全部收完,纯收入都是4万元。那时,一下子就把益民乡的亲戚种西瓜的念头给勾了起来。第二年,亲戚们纷纷效仿,种脆皮西瓜,一下子就是200多亩。

2003年,我带本家和老家的亲戚朋友共26家,去昔格达种西瓜。我舅子去后,被组长家的姑娘看上了,上门了。这不,今年西瓜九毛五一斤都拉出去了。

要说最成功,当属昔格达了。冬旅会那年,昔格达几百亩的西瓜成规模的种植,开创了红格第一次有了加长车拉西瓜的历史。

红格片区农民看到种西瓜有搞头,大家都起来种了,我因为没土地只得回老家包地种了。

梦想建成全市第二蔬菜基地

种了十年的西瓜,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吃尽了苦头的翁国兵在总结中发现,西瓜种三年,必定要亏一年,一遇上落雨天西瓜就卖不出去。他就想,还有什么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局,让农民多增收呢?而现代化的大棚蔬菜就是他的目标,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盐边北部建成攀枝花的第二个蔬菜基地——

种西瓜真的很苦,最初那几年,我把老婆、女儿带起,吃住全在西瓜地里,房子就是地边搭的简易棚,落雨就漏雨。在格里坪种西瓜时,有一次下雪弹子,我们棚顶被打穿了,床上全是雪弹子,晚上觉都没法睡。

女儿是我们种西瓜到哪她就跟哪,上个小学就转了4次学。4岁时,她就可以做饭、炒菜了。我们那时把蜂窝煤炉子放在田坎上,人就在田头干活,看到饭冒烟了就去关火;除了吃饭,全在地里,晚上伴着月光我们都在做活。放苗子时,天不亮就起床下地。

我一个人在益民山上种西瓜,一匹山上隔人家很远,一个人搭个棚子,坚守到西瓜卖完。我一天用个罗锅儿煮饭,早上煮起吃三顿;晚上唯一陪伴我的就是书,用个电瓶灯照亮,看到疲惫就睡觉。你问我有多苦,现在回头都不敢想,不知道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可就这几年关于水果蔬菜技术方面的新书我全都买来看了,《中国蔬菜》四个版本我全有,而且全部看完。2008年,盐边县把我评为了“农村人才土专家”。

2007年,我回到盐边县永兴镇种了100亩西瓜,那一年天天落雨,我只能把西瓜倒进河里,当时西瓜拉到成都才卖6角一斤,田头收才3角一斤。100亩西瓜只挣了5万多块钱,虽然钱没挣多少,但把农民带动起来了。

当年,我成立了盐边茂盛果蔬专业合作社,如今加入的农户有301户,种植西瓜2000多亩。而当初跟我学种西瓜的人现在全都挣到大钱了,上百万元的大有人在,有的还把西瓜种到了华坪、德阳等地。

西瓜倒河的教训让我发现,西瓜1亩可赚1万多元,可就怕天下雨。我总结发现,西瓜每种三年,就要亏一年。

这一发现让我改变了原来一直种西瓜的想法,我想学学米易人搞大棚蔬菜。看中它的原因,就是图它稳定且效益高。

去年,我先到米易去考察,然后回来就开始学种大棚蔬菜,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民种了几百亩大棚蔬菜。哪知没技术,风一吹棚都吹滚了。当年发动永兴农户种的茄子二角钱一斤都卖不脱,就是因为大棚吹滚了;茄子是敞起种出来的,等我们的茄子出来了,成都茄子也已上市了,农民当时就骂我。

我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服输。我以合作社名义,招收米易当地的大棚蔬菜技术人才直接到盐边县种植。这不,去年与米易几个种了几十年大棚蔬菜的伙伴一起建起了150亩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我自己投了20万元,加政府补助,1亩大棚补贴4000元,今年这一季就稳挣了18万元,本差不多就要拿回来了,明年就有赚了。

我准备借助我们基地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将盐边北部的农民发动起来,把盐边北部建成攀枝花第二个蔬菜基地。当然,这个任务很重,够得整。但我想我有时间,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我这辈不行,那我儿子接上。

这十几年的打拼,我认为,人生是拼搏也是赌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尽了力,成功与失败不重要。这人哪,挣钱是目的,但不是全部;多可以多用,少可以少用,但不能没有。人不能白活一回,总要干点事情,这很幸福。

你想想,如果推广成功,盐边北部成片成规模的土地就有1万多亩,1亩收入1万元,那1万亩是多大的一个数啊,蔬菜发展了,那与之配套的产业链条,如包装、运输等等又会带动多少人哪。那咱北部片区的农民就再也不受穷了。

新闻推荐

11项措施提高烤烟抗旱力

本报讯(记者晏洁)昨(20)日,全市烤烟移栽现场会在盐边县和爱彝族乡召开,全市各级有关部门观摩了烤烟移栽过程。记者获悉,目前,攀枝花市已制定和实施了11项措施,全力提高烤烟抗旱力,确保移栽任务圆满完成...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西瓜大王到蔬菜头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