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颉妍文/图
2010年4月24日,对于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蚂蟥箐村、中槽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国家电网攀枝花电业局、盐边电力公司的艰辛努力以及盐边县委县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红宝乡境内无电地区电网建设工程全面竣工,并于24日举行通电仪式。通电后,蚂蟥箐村、中槽村这两个全市最后的无电村将从此告别黑暗,掀开现代文明生活的新篇章。
提起电,红宝苗族彝族乡蚂蟥箐村81岁的王婆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她颤抖着双唇对记者说:“要不是政府和电业局处处想到我们这些边远山区,我恐怕这辈子也享受不到通电的好处了!”
通电惠民 群众心里乐开了花
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是一个地域广大、山高谷深的农业乡镇,共有7个行政村,其中有3个村200多户居民因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之居住分散,多年来一直没有通电。去年年底长草坪村通电后,只剩下原择木龙片区地处偏远的蚂蝗箐、中槽两个村是无电村。
4月24日是蚂蟥箐村通电的第一天,村民王群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乡亲们凑在王群家的院落里商讨着一起去镇上买电视、冰箱、打谷机之类的电器,他们的脸上透着无比的喜悦,也映射出对电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群将记者拉进堂屋,这是一间只有十平米左右的房间,虽不大,但却早有八九人挤在沙发上看电视。王群对记者说:“得知家里要通电了,提前就买好了电视、电饭煲,半辈子过去了,家里才看上电视、用上了电灯,真的不容易啊!”王群说着顺手打开了电灯开关,昔日要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的房间里顿时一片光明。
当问及王群上初中的孩子时,王群感慨地说:“娃娃上学时受了不少累,每天很早起床,黑灯瞎火地走山路去上学,晚上回来也要在煤油灯下学习,望着娃娃被煤油灯熏出的黑鼻圈,我就心酸啊!”
王群还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包谷、荞麦要打成粉末,必须背到2公里外的地方统一用柴油发电机打,每50公斤须交纳10元钱的加工费。“现在通电了,我得赶紧到镇上买个磨面机,以后在自己家打,100斤包谷只用得了一度电,既省钱又省力。”王群高兴地说道。
由于进入无电村的山路陡峭崎岖,峭壁悬崖一个紧挨着一个,立杆架线需要绕山开展,工程可谓是数量大、强度大、难度大。而在国家电网攀枝花电业局和盐边电力公司的努力下,硬是将这项工程在100多天的时间内完成了。整个工程共架设10千伏线路11.82千米,400伏以下线路69千伏,安装变压器7台共400千伏安,新装户表232户。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盐边县按照“国胜茶地理标志保护”标准体系要求,整合提升国胜茶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今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8000亩,产量可望达70吨,预计实现产值3600万元,其中茶农鲜叶销...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