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旭耀
时光匆匆,从1965年到2010年,攀枝花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迎来了45岁生日。
回顾攀枝花工业发展史,45年来,攀枝花人不断探索,从最初的资源初级开发,到“百里钢城”,再到产业多元发展的“钒钛之都”,一条明晰的结构调整发展脉络,贯穿过去、现在,并延伸向未来……
突围“钢铁之困”
披荆斩棘义无反顾
“攀枝花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四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把开发建设攀枝花的战略意义昭然于世。从那时起,时代便决定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71年,攀钢出钢;1974年,成功轧出钢材,攀钢一期工程建成。
钢铁,成就了攀枝花;在前进的路上,钢铁又不断制约着攀枝花。
事实上,国家在兴建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之初,瞄准的就是攀枝花丰富的钒钛资源,然而,主要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加之在一段时间内遵循“以钢为纲”的发展路线,使得钒钛的光芒被传统钢铁产业所掩盖。
而到2006年为止,攀枝花钒钛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仅只有10%。
时空转回到2005年。当年,攀枝花人得到了一个丰厚回报,攀钢钒产业以不到5%的资产,不到1万吨的产量,创造出了可与600万吨钢的利润相媲美的效益。
历史是一面明镜,它忠实地映照着攀枝花前行的脚印……
1981年至2000年,攀钢二期工程开始建设,产品结构开始调整,实现了从“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的战略性转变,进而引领攀枝花传统钢铁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钢铁在攀枝花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家独大”的位置。“铁老大”“感冒”,全市与之相关的产业就会“发烧”。
攀枝花人逐步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攀枝花有钢铁,攀枝花也只有钢铁,离开了钢铁,攀枝花工业便缺少可以示人的东西。
几十载春秋,几代人汗水与智慧塑造的“百里钢城”,缘何难以与市场接轨?
攀枝花有丰富的资源:钒钛磁铁矿资源总量98亿吨,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1%,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钒钛。
问题不在资源禀性,更不在市场的善变,而在于计划经济惯性作用下的资源开发模式及其经济增长方式。攀枝花较长时间困于“围城”之中。
2007年,全国大型钢铁企业排行榜上,攀钢排名跌至16位。与此同时,国家钢铁工业重新布局和钢铁企业重组日渐明朗,产业重新洗牌,大企业纷纷投石问路,虎视攀西地区丰富的资源……
在市场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重重压力面前,攀枝花倍感责任重大,因此,攀枝花的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不懈地调整产业结构,以期力避重蹈平顶山、东川、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覆辙。攀枝花人在探索中不断孕育着“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嬗变。
是固守“钢铁经济”,还是顺应历史的脚步,将“百里钢城”带入新的辉煌?百折不挠的攀枝花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
2001年,攀钢三期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攀钢在实现“材变精品”的战略性转变中,三氧化二钒扩能改造、钒氮合金生产线建设、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钛白粉等就地转化资源优势的一批项目应运而生,目标明确: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发展。
2001年,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正式开发建设,一批批工业企业的入驻,为攀枝花工业结构调整频添动力。
2003年,以兴辰、安宁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相继涉足钒钛领域。
至此,攀枝花工业逐步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在依托资源和国有大型企业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一同拉开了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序幕。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到,“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增强跨越发展的优势”。随后,四川“十一五”期间,钒钛工业产值1000个亿的目标明确提出。这更为脚踩丰富钒钛磁铁矿资源的攀枝花指明了发展方向。
打造“钒钛之都”
攀枝花蓄势而进
在继续依靠攀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发展钒钛产业的同时,攀枝花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进入钒钛资源开发主战场,鼓励攀钢与民营企业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内的民营企业恒为制钛率先生产出四川第一炉海绵钛,标志着包括钛金属、钛化工在内的钛产业流程全线打通。盐边县安宁工业园区内的龙蟒矿冶7万吨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新流程试车成功,该项技术环保、节能,属于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在巩固传统钢铁产业的同时,钒钛产业迅猛发展,攀枝花工业呈现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深入开展产业优化升级;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科技攻关投入力度的“三点支撑”结构。
“打造钒钛之都”,正是要跳出资源型城市“开发——兴盛——枯竭——衰败”和“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怪圈。攀枝花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要通过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攀枝花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工艺,延伸产业链,建设清洁的、绿色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钒钛之都”。
围绕着产业结构多元化,质量、效益、环境并重这一核心理念,攀枝花着力发展钒钛产业,完整地做好钒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
绘制宏伟蓝图,攀枝花在“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004年,一份名为《攀枝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政府文件出台。
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压力急剧加大等发展难题,这份文件的出台为攀枝花工业发展特别是钒钛产业发展指明了路径。
2008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响亮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更加明确了钒钛产业是攀枝花市资源优势最突出、发展条件最好、产业链空白点最多的支柱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优势产业比重占到了92.2%,其中钢铁所占比重较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仅仅做到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还远远不够,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钒钛之都”,攀枝花的工业突破口依旧是钒钛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年,攀枝花市把钒钛经济带动钢铁经济,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当年,攀枝花市在直接还原新流程和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领域取得新突破。
2009年1月,四川省第一炉钛锭的出炉标志着攀枝花市钛产业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突破……
如今,攀枝花市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制品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20%;钛产业全流程基本打通,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材料的突破,同时具备了钛化工和钛材料全流程生产能力,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涵盖钛原料、钛白粉、钛材料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2008年,全市钒、钛产业全年实现产值分别为25.4亿元和19.06亿元。
攀枝花正在经历着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转变,这座英雄之城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工业发展篇章。
打造“钢铁”和“钒钛”双核发展模式
——访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祖光
■ 本报记者 陈旭耀
在攀枝花市建市45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就如何加快攀枝花市工业经济发展以及“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等问题专访了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协原副主席张祖光。
谈到攀枝花市工业发展特别是钒钛产业,70多岁的张祖光老人如数家珍。面对如何加快攀枝花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他向记者抛出了“椭圆形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只有椭圆形发展模式才具备两个核心,也最稳定。而当前攀枝花市工业发展正以打造“钢铁”和“钒钛”双核发展模式为目标,因此攀枝花市要发展椭圆形产业模式。”张祖光如是解释。
张祖光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攀枝花市工业已经由单一的钢铁产业向以钒钛、钢铁为主的多元化产业迈进,并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钒钛产业发展集群,实现了由钢铁为主的单核产业模式到以钒钛、钢铁为主双核产业模式的转变,这是第一个椭圆形。”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攀枝花市工业发展目标应是在规模基础上,完善钒钛产业链,加快资源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十二五\’时期,完成第二个椭圆形发展模式打造。”
张祖光说:“攀枝花市实施‘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就是工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又一次飞跃,吹响了攀枝花市加快发展的号角。”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攀枝花特色经济的内涵?张祖光认为,攀枝花经济发展的特色立足点就是钒钛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钒钛资源,将攀枝花建设成一座能够将资源进行就地转化,拥有创新资源开发模式的和谐城市。”
他告诉记者,从技术层面看,攀枝花市经历了钒钛磁铁矿冶炼取得重大突破,钢铁产业茁壮发展和技术处于世界水平、新应用领域科技攻关不断深入的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两个阶段。目前,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进入直接还原技术即将实现产业化的阶段,“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如何摆脱过去以钢为主的单一局面,完成这个历史性的转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以钒钛磁铁矿冶炼为主的创新资源开发模式。”
谈及直接还原技术实现产业化,张祖光说,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如果直接还原技术获得成功并运用于产业化生产,攀枝花煤铁比例失调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相应减少,同时,对钒钛资源的利用率也可大大提高。
张祖光说,即便这样,攀枝花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摆脱“原料输出地”的帽子,生产的依旧是原料而不是材料。要成为“中国钒钛之都”,与国际接轨,必须向钒钛功能型材料制造的方向发展,“要发展钒钛及其他稀贵金属的深加工,制造出钒钛功能型材料,进一步延伸钒钛产业链,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只有这样,攀枝花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钒钛之都\’。”
让钒钛之都强势崛起
■ 陈旭耀
回顾攀枝花工业发展史,攀枝花人亲历着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之变。身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肩负着改变中国冶金、能源工业格局的重任,攀枝花叫得响的不再只是钢铁。钒钛已经成为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因为得天独厚的钒钛磁铁矿资源,攀枝花翻开了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迈出了发展道路上雄壮的第一步。
“这里得天独厚。”正如伟人所赞,在攀枝花这块不足共和国千分之一的土地上,铁的储量占全国的近20%,钒的储量占全国的63%,钛的储量占全国的93%。此外,还拥有大量的煤及丰富的水能资源,其资源之丰富,可与世界闻名的东非大裂谷媲美。
在45年的开发建设中,依托富集的资源优势,攀枝花市大力发展钢铁产业,成为崛起在攀西大裂谷的“百里钢城”。但钢铁工业“一枝独秀”的格局不是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最终形态。
钒被称为“万能合金”,钛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将钢铁产品与钒钛产品进行比较,二者市场空间的大小以及价格孰高孰低,更是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是一个转化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在巩固提升钢铁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钒钛产业,实施钢铁和钒钛“双轮驱动”成为攀枝花市工业发展的必然。
三线建设,钢铁起步。钢铁,成就了攀枝花的第一次崛起。然而,当时光列车驶入新世纪,攀枝花这座年轻的城市却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拐点。纵观攀枝花工业发展历程,技术并不仅仅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对固有资源观的重新审视。而攀枝花工业最大的弊病便在于:产业结构单一,“钢铁经济”缺乏竞争后劲。
资源还是依托、产业还是基础,创新才有出路。依托攀钢打造全新的钒钛工业基地,依托省级钒钛产业园区打造钒钛产业集群,依托民营钒钛企业促进钒钛工业“元链式发展”——攀枝花跨越发展的三大创新核心理念由此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
“打造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拉启了攀枝花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计序幕。
序幕背后是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瞄准市场、瞄准未来的战略眼光。
2008年底,攀枝花市共有涉钒涉钛企业70家,拥有年产钒渣26.5万吨、五氧化二钒2.4万吨、钒氮合金2500吨、钒铁1.25万吨的生产能力;钛产业方面已形成年产钛精矿100万吨、钛渣14.55万吨、钛白粉9万吨、海绵钛5000吨的生产能力。这一年,攀枝花荣获“中国钒钛之都”称号,由此,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掀开了从“钢铁经济”转向“钒钛经济”新的一页。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兴的“钒钛之都”有着更宏伟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的总体目标,攀枝花市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钒钛钢铁核心产业销售收入2800亿元以上,把钒钛钢铁产业打造成为国内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产业,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钒钛新材料基地。届时,攀枝花将站上世界钒钛领域制高点的舞台。
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厚积薄发的攀枝花将再次上路,志存高远的攀枝花将再次创业,矢志不渝的攀枝花将努力实现新的腾飞,钒钛之都将强势崛起!
链 接
攀枝花市工业发展大事记
1969年1月,攀钢1号高炉工程动工。
1970年6月,攀钢1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
1971年9月,攀钢2号高炉竣工投产。
1971年10月,攀钢炼出第一炉钢锭。
1973年8月,攀钢3号高炉竣工投产。
1974年8月,攀钢轧出第一根162×162毫米方钢(钢材)。
1975年6月,攀钢轧出50公斤/米重轨。
1975年,全年产铁110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1978年,全年钢产量达到133.9万吨,出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
2004年12月,攀钢轧制出国内首支100米长尺钢轨,使攀钢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三家能生产100米长尺钢轨的生产企业。
2007年10月,四川恒为制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标志着四川拥有了第一炉海绵钛。
2009年1月,攀钢钛业公司生产出四川省第一炉钛锭,标志着攀枝花市钛产业生产领域彻底实现了从钛原料到钛金属的突破,同时具备了钛化工和钛金属全流程两大生产能力。
新闻推荐
■晏洁上联: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断下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横批:老牛掉枯井上联:盖新房娶新娘日子喜洋洋下联:粮满仓油满缸家中有余粮横批:改革开放好上联:吃精粮喝高汤下联:穿名牌住楼房横批:小康生...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