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旭耀
又是一个攀枝花开的季节,火红花蕊缀满枝头。
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以钒钛钢铁产业为主导,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支撑,以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以提升服务业和社会事业水平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把攀枝花打造成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商贸物流和金融业较为发达、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软实力大幅提升的攀西城市群和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使攀枝花实现由工矿区到工业城市、再到综合性现代化大城市的转型,力争到2015年将攀枝花打造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将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当前攀枝花市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对城市定位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站在全省和川滇交界区域发展的高度,从更高层次谋划攀枝花发展的理性抉择。
宏图已绘,跨越可待。在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攀西城市群中心城市,建成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的道路上,攀枝花正阔步前行。
打造城市大通道 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
2009年底,作为攀枝花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之一的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正式开工建设,拉开了攀枝花市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序幕。
作为一个嵌入式的山地城市,攀枝花因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攀枝花市与周边市州的枢纽作用尚未形成。只有南北通道,制乏大能力、快速进出攀通道;市域公路路网布局不合理,北疏南密的路网特征明显;市区公路交通与主要产业区联系不紧密,承接相关产业的物资运输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随着区域性大城市的建设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打破交通瓶颈问题,尽快打通对外大通道,完善内部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先决条件,由此,打造攀枝花市的次级交通枢纽工程应运而生。
2009年,由市发改委编制的《攀枝花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正式通过市政府批准实施。按照规划,未来10年攀枝花市将投资344亿元,把攀枝花建成四川重要的次级交通枢纽、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区域交通中心枢纽。以“扩展南北、打通东西、畅通城乡”的总体思路,以建设进出攀枝花大通道的“两高两铁”为重点,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改造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建设城市路网,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畅通、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世界钒钛基地”和加快建成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大城市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以“大通道”推动大发展。
按照规划,“打通东西”重点项目为建设昭通—攀枝花—丽江铁路和丽攀高速、攀宜高速。昭通—攀枝花—丽江铁路项目已纳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2010年开工建设,2014年竣工;丽攀高速已正式动工,2012年建成;攀枝花至宜宾沿江高速已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计划2012年后开工建设,最迟在2020年前通车。
在“扩展南北”上,攀枝花市将重点建设成昆铁路复线,该复线将建设时速200公里/小时(或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目前成都至燕岗、攀枝花至元谋段将于年内开工,攀枝花至燕岗段2010年开工,全线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攀枝花人坐火车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成都。在南北向高速公路上,目前西攀、攀田高速已建成通车,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畅通城乡”中,已开工建设的新密地大桥、省道214线改造、炳仁线后段、西区沿江快速通道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公路,将形成城市片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快速、安全交通网络。
“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攀枝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交通中心城市。”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20年,攀枝花将形成连接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个大城市和西昌、宜宾、丽江、大理、楚雄、六盘水、昭通七个地级城市的交通大通道。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攀枝花将打通经丽江、大理、保山、瑞丽至东南亚的出口通道,直接融入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圈;通过丽江,连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融入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通过昭通,连接六盘水和宜宾、重庆等城市,开辟资源入攀和产品东进华中、华南的进出口通道。
大物流 大商贸 大流通
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随着攀枝花市提出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城市,成为四川省二级物流节点目标,建设大物流、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提升区域聚集和辐射能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
由于受“先生产,后生活”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攀枝花市的商品市场网点稀少,行业不全。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攀枝花市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商业网点遍及全市城乡,商业服务设施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2008年初,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豪客来第140家连锁餐厅顺利落户攀枝花。同年4月17日,在炳草岗大桥北端原汽配市场的地基上,投资1000万元,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大蓉和酒楼正式营业。豪客来、大蓉和酒楼等知名企业的成功引进,是攀枝花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走专业化、系列化特色经营之路,通过引名企、建名店、育名品、创名牌,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攀枝花市的名品、精品店已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名品名店的引入,不仅为市民休闲、选择购物提供了好去处,也让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速。2009年,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9.2亿元,同比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3.70亿元,同比增长10%。
目前,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攀枝花市正逐步完成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着手制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规划,力求科学有效地调控全市商业布局。
炳草岗商业步行街引领市民消费潮流,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大型综合百货商店、专业(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繁荣了攀枝花市商贸市场,促进了城市商业网点合理分布和商贸流通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建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积极培育建材、钢材、机电产品等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建设农副特色产品、日用品等生活资料专业市场。加大骨干批发市场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推动力度,确保全市流通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攀枝花市已基本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外向型发展的框架格局,全市商业贸易呈现出交易活跃、供需猛增、市场繁荣、消费持高的历史最佳局面。
2008年,随着攀枝花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大会的召开,以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为目标的攀枝花市现代服务业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加快完善城市综合功能
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
从攀枝花建市开始,就一直有个不成文的风俗,在攀工作几十年后的老同志,退休后有不少选择了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定居,安度晚年。近年来,攀枝花市部分拔尖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攀枝花被戏称是没有根的城市。这除了与攀枝花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度较高外,还应该与这里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文化氛围有关。
自然条件、文化元素、生态环境……如何将众多独具特色的攀枝花城乡风貌融合在一起,攀枝花的明天会是什么样?日前,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组织编制的《攀枝花市城乡风貌塑造专项规划》已通过内部初审。该规划旨在推动城乡风貌打造的同时,将攀枝花建设成为集生态佳园、阳光之城、养生胜地、产业新城、文化都市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期限初定为2009—2025年,通过整合区域空间形态,提出了“一核两带五区”的城乡总体风貌结构,其中,“一核”指城市绿核,主要包括飞机场绿地和阿署达生态农业区;“两带”指金沙江裂谷风貌带,仁和河谷风貌带;“五区”只包括两江汇流景观区、城市核心景观风貌区、山水人居环境风貌区、现代工业景观风貌区、城西综合景观风貌区。
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成为攀枝花市构建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
立足2015年前构建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目标,攀枝花市正积极加快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以东区为基础,连接西区和仁和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的城市核心区,形成以炳草岗为轴心,金江、大渡口、清香坪、仁和为核心节点的环状中心城区,沿攀枝花大道、炳仁线,加快城市建设向南拓展。把米易和盐边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城市。
链接:
总体思路:以钒钛钢铁产业为主导,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支撑,以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以提升服务业和社会事业水平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把攀枝花打造成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商贸物流和金融业较为发达、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软实力大幅提升的攀西城市群和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目标:2008年实现良好开端,到2010年,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万元以上。全市城镇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达到65%左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区域交通枢纽框架初步形成,实现境内1小时交通圈和城区30分钟交通圈。
远期目标:到2020年,攀枝花区域性中心地位确立。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1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达到72%左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3%,绿化覆盖率达到4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区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形成,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信息中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颉妍)近日,记者获悉:2009年市红格温泉开发区管委会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阳光旅游生态度假区”的工作部署,以“招商引资、打造精品”为重点...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