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苏安静文/图
“我是慕阳光美名,前来攀枝花会友的。这次来写字、画画不收费,主要是我跟攀枝花有情。”
今年2月10日,盐边县荷塘月色度假村,格外热闹,一位远道而来的老人,在此挥毫泼墨、写字作画……
没有老态龙钟,没有步履蹒跚,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行动快捷,话语快速,犹如“生龙活虎”般敏捷的汉子。在这位汉子没有自我介绍已是七十高龄时,无论是谁,你很难把他的年龄以“七十”这个数字联系起来。
这位老人,就是被有关艺术权威机构命名为“中国百名画家”之一的李铁城。
(一)
1939年,李铁城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幼年的经历在李铁城的记忆里有着他永远不会褪色的苦涩记忆,荒凉的村落,荒凉的旷野,荒凉的生计。
在贫穷的生活里,他硬是发现那些可以让人忘记贫穷的生存方式:在劳动之余,他会用小木棒在沙滩上忘情地写呀、画呀,暮色开始从四周聚拢,昆虫的鸣叫也似乎开始让荒野变得宁静。幼年的李铁城在这荒凉的寂寥里体验着一种喧闹,一种充实。
李铁城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受爷爷、父亲都喜欢书法的影响,他随时随地都画;在山坡上用树枝勾画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963年,他从东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入川,供职于军工制造的“蓝光兵工厂”,后任四川省电子工业厅办公室主任、四川电子信息报总编。
1996年,李铁城退休。履历简单,艺术生涯路长。这期间,他对艺术的热爱和他宽广的胸襟展现了他对艺术品收藏与创作的深层意义,不仅仅出于兴趣和爱好,而且出于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种责任。他笔下的山石也好,草木也罢,均骨气相通。
他的山水作品大多是描绘山川、花鸟之类的风物。《伴侣》《蔬菜瓜果最养人》《松龄鹤寿》《情意浓》等作品皆寄情于景,赋予了激情。画笔并非无情物,一个画家的内心世界愈丰富,通过技法表现出来的感觉必然愈强烈。
(二)
李铁城说,做一个人民的好画家,应该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诗即作诗,因画中有诗;书,即书法,也因画中有字;画即画面,意境、内涵、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等都能够运用自如地在画中反映;印,即印章,书画家能够自己篆刻制印在书画中运用。
他说的这“四位一体”,他都具备。吟诗作画,书法制印,都精。尤其在绘画的技法上、章法上不断求变、求新,在传统的基础上揉进一些新鲜的东西。
他笔下的山水也因此流淌出沁人心脾的气息,流韵似水,亦幻亦真。胜似仙境的大山,高古悠远的草原,晶莹剔透的雪山冰雕,水墨表现的酣畅淋漓,变化多端,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的相融。
他说,艺术是寂寞之道,迎合、趋同、赶潮、往往会毁了一个人的艺术生命。耐得住寂寞的艺术家,在艺术之路上坚守的艺术家,才是可贵的,其艺术也会更加显示出不能替代的价值。
在成名之后,他仍然质朴、谦逊地前行着,并始终不敢忘记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他将自己一些作品拍卖售出,并当场把钱捐给失学儿童。“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与成都的多名书画家们为四川灾区精心创作了价值10多万元的作品,并把拍卖的全部款项捐给了灾区。他说,巴蜀大地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他要以此来回报社会。
如今,他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特邀画师,而且集书出版的《邮票》《书法》《美术》等专集,分别受到表彰。
(三)
是什么吸引他来攀献艺呢?李铁城说:“是偶然,也是缘分。”
李铁城现居住在成都。1985年,他作为四川省文联委员第一次来到攀枝花,在兰尖铁矿采风创作。
当时,兰尖铁矿火热的场景令李铁城震撼。从日出到日落,李铁城每天尽情地跋涉于矿山、工厂之间,将自己浸润于大工业题材创作中:从成都平原细腻笔触到大工业矿山粗犷线条;从豪迈性格与壮阔环境的双向挖掘。李铁城焕发着新的生命光彩,努力搜寻着大工业的粗犷美……
1985年,李铁城的攀枝花之行,改变了他创作轨迹,他的画从此以矿山题材为主。
2010年2月,已经71岁的李铁城,冲着友人“攀枝花阳光好、人更好”这句话,改变了去昆明旅游的主意,再次来到攀枝花。
“这次来到攀枝花,感觉不一样了:街道宽阔,广场优美,高大气派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与过去相比,攀枝花变得现代而时尚了。”
李铁城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家人再次来到攀枝花,深深感受到了“攀枝花阳光好,人更好”的含义。
他说,在攀枝花人身上,他能找到他老家农村人那种朴实厚道、热情好客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攀枝花这方热土上,既炼出了钢铁又炼出了钒钛,城市还建得这样美。我为攀枝花人敢于拚搏的精神骄傲!艺术是大家的,不是一个人的。包括我创作的字画也不属于我自己,它应该属于社会,属于大众。我愿为攀枝花人免费画点画,写点字。”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2010年3月21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道全各位代表:我受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深重影响,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