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尹迪)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盐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紧密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该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为推动发展,盐边县各村级组织因地制宜,确立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特别是村道、社道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在领导、引导上的优势作用,与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的模式。和爱彝族乡团结村大力实施蔬菜种植“支部+协会”的基地产业模式,利用“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品牌效益,推进蔬菜资源向蔬菜资本转变,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取得实效。该县各村级组织立足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加强了服务百姓工作。其中,红宝苗族彝族乡核桃箐村落实3.1万米管材,新建沼气池71口,为村民解决了饮水安全等难题,收到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梁波春节刚过,全国范围内的“用工荒”引起等高度关注。攀枝花的情况怎样?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市劳动大厦的劳动力市场发现,熙熙攘攘的市场上,与用工单位的招聘人员、民企业主焦...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