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潘芝文/图
在百度搜索里,输入“裂腹鱼养殖”字条,中国首家裂腹鱼养殖基地——王学祥水产就会首先跳出。该网页点击率居首位,且被其他网站纷纷转载。
王学祥,西区格里坪镇新庄村三组的村民。未见他时,已听到很多关于他的传闻:攀枝花的“鱼王”,资产上千万;攀枝花细甲鱼人工繁殖第一人等等。
约好了采访,记者本来以为会见到一位发家的老板级人物,结果来了一位身材清瘦、面色黝黑的普通农民,低调而内敛,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与他有关的那些传闻。
继续新鱼种的人工繁殖,政府多予资助
在王学祥家周围,三口大鱼池呈梯级状,泉水哗哗流下,池中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鱼怡然自得。“这里面有淡水蓝鲨鱼、花雕(红罗非)、花鲢、鲤鱼、青波鱼、鸭嘴豚……”指着6亩鱼塘,王学祥乐道。
“二十年前,我的梦想是一个月有千元的收入,存折上有三千块钱的积蓄,家里有个彩电。”今年41岁的王学祥说,当时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就很满足了。
而去年,王学祥仅人工繁殖细甲鱼(学名裂腹鱼)就达300万尾,除本地市场外,90%销往云南的大理、丽江、元谋、宾川等地,均价每尾1元。成鱼仅云南的虎跳峡镇、丽江就拉了近40万斤,均价15块钱1斤。
此外,他在二滩库区有1200多平方米的网箱,主要养细甲鱼,去年卖了2万多斤,均价15块钱1斤。而在盐边县惠民乡建新二组,他还有30亩的繁殖基地。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应该能嫌不少。”王学祥说,整个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造成了鱼价大幅下跌,低的时候细甲鱼跌到了12元1斤,扣除成本人工,“也还有个百来万吧。”
王学祥说,今年经济开始回暖,细甲鱼价格也上涨到18元1斤,自己准备搞花鱼和圆口铜鱼的人工繁殖。他掌握的市场信息是野生花鱼批发价60元1斤,铜鱼批发价值60元1斤。
“准备工作从去年就开始了,已从外面购买了一批野生鱼苗在试验场了。”王学祥说,等正月十五后,就要开始进行人工繁殖的一系列动作了。
他预估,如果人工繁殖成功,花鱼、铜鱼的批发价格会下降一半,众多的市民就更有口福,而养殖户们也就会获利更多。
“希望在加强新鱼人工繁殖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能争取到更多的政府资助,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让长江上游水系里那些濒临绝种的鱼儿们能够好好地繁衍生息。”
王学祥经常会想象,若干年后,自己的孙子辈们能够看到更多的长江鱼种的场景,想象长江上游水域的鱼种不是正在消失,而是更多。
如果专心做养殖,就会单纯很多。“可是我就是喜欢鱼,看见那些濒临绝境的鱼种就想用手去摸摸它们,就想去繁殖它们。”
繁殖濒临灭绝的鱼种有什么意义呢?王学祥说:“除了成就感,我更有幸福感。”
建立预警机制,让农资价格波动小些
“鱼爸爸”——与王学祥打交道的养鱼户和鱼商们都喜欢这样叫他。
王学祥说,自己喜欢这称呼。作为一个养鱼人,他完全是靠着繁殖长江上游冷水鱼系而出名的。
而对于另一个称号“鱼王”,王学祥甚为腼腆:“我的学历不高,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也就是在养鱼方面有些自己的土方法,充其量也就是个‘土专家\’。”
养鱼做了这么多年,从当初仅有2亩鱼塘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王学祥已不记得自己卖了多少鱼,繁殖了多少鱼苗。他说:“我知道,现在更多的人能吃上我繁殖的这些濒临绝种的鱼,而且是以相当便宜的价格。”
“成功的秘诀在于自信与执着,”王学祥说,“别人能做成功的,我为什么不能?别人做不出来的,我就一定要把它搞出来。”
可金融危机也让他注意到,养殖户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往往因为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失败。
“去年,鱼价不仅没涨还大跌,可鱼饲料成本却猛涨,每吨鱼饲料涨了1000多元。”他说,自己因为规模大,受的影响较小。可不少小规模的养鱼户因成本大增,赔了不少。
“毕竟是市场经济,价格我们无法干预,但政府应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合理调控饲料、农资价格,让养殖户们抗风险能力增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尹迪)昨(3)日,记者从盐边县获悉,2009年该县农民收入和农业总产值都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75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同比增长9.0%;农业总产值达108008万元,同比增长4.4%。据...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