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苏安静
10月30日,本报“民生·社会”版曝光攀枝花市有人捞取“地沟油”一事后,社会反响强烈。
捞“油”者仍在行动
市民们义愤填膺
本报反映攀枝花市有人捞取“地沟油”后,盐边县一环保职工给本报热线打电话:“盐边新县城也有人捞取‘地沟油\’,他们白天不出来,夜晚才出来。每隔几天就用大车将油运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用。请你们再呼吁一下,让有关方面查一查,给市民一个说法。”
东区一些居民也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形式,向本报“民生·社会”热线反映情况:“报纸上登了‘攀枝花市有人捞取地沟油\’后,那些捞‘油\’的人,白天晚上仍在进行。”
根据居民反映,记者又再次到东区进行了走访。
11月9日10时许,在东区物资宾馆(攀枝花大道中段448号)背后底楼下水道处,记者看到,下水道井盖紧闭,其残留在井盖上油腻腻的黄色液体,散发着恶臭。
家住东区物资宾馆(攀枝花大道中段)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执法部门的人不来,没隔几天,捞取‘地沟油\’的人又来了。你看,这井盖上留下的‘地沟油\’还是新鲜的,臭得狠!这事没人管嗦?”
她告诉记者,过去捞“油”的人,是一老一少,现在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了。昨天(11月8日),他们开了一辆长安面包车又来了。车上装着好几个1米多高的绿、白、黑色塑料桶,有几桶已装满了“地沟油”。捞“油”者这回在她们这里只捞了大半桶的“地沟油”,其它不知在哪里捞的。
该居民说,东区物资宾馆的火锅店现在改卖火锅兔子了,油水要少些,所以捞“油”的人来得少了,每个星期大概来一次,有时大白天来,有时晚上8点多钟才来,不像过去每星期来二三趟。
在采访中,家住东区物资宾馆附近的邓大娘对记者说,捞“地沟油”的人手脚很快,很专业,一般10来分钟就把“地沟油”捞好了,然后大摇大摆装车走人。“我们这些老百姓,又不是执法部门的,不好管,只有把他们看到。要是把‘地沟油\’弄去炼成菜油,以低价卖给食品经营户,拿来吃,那才可恶哟。”
职能部门保持“沉默”
彻查工作无人牵头
自本报曝光有人捞取“地沟油”一事后,记者分别走访了东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卫生监督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0月30日15时许,记者到东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采访,把有人在东区捞取“地沟油”的事转告该局负责人后,该局负责人说:“一定要追查。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负责生产环节,如果有人‘捞油\’,应由工商部门牵头,我们配合。”不久,该负责人就出差了。
时至今日,据当地居民反映,没有看到该局工作人员到记者提供的“捞油”地点调查。
11月10日10时许,记者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该局监督一科,一位姓刘的女士说,“地沟油”一事,没有人投诉,不归一科,应归二科管。她拿起电话给二科的负责人通话,对方回答目前没有进行专项检查。
庚即,记者来到该局办公室,局办公室刘副主任接待了记者。
问:“你们局长在不?”
答:“不在,三个局长都出差了。”
随后,他把记者带到局机关书记办公室。在书记办公室记者与书记进行了对话。
问:“攀枝花市有人捞取‘地沟油\’一事,你晓得不?”
答:“不晓得,我出差刚回来。”
问:“‘地沟油\’一事你们局研究过没有?”
答:“局长上周五出差,没交待,‘地沟油\’局里还没研究。”
10日11时许,记者来到市卫生监督局。
该局党委书记明确表示:“我们负责管理餐饮企业食品安全,‘地沟油\’由谁管,其它部门应该清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晏洁)昨(26)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川红前往东区、盐边县、西区,对全市2009年度部分民生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记者获悉,明年春季学期攀枝花市又有23个按照省级标准改造的农村中...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