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旭耀 实习生 张中
盐边县永兴镇的果园、鹿游箐、富阳、纸房、双河、三虎、尖山、复兴八个村地处偏远山区,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
这些山隔开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也隔开了外面的世界。长期以来,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饱受高山险阻之苦:外出劳作时全凭肩挑手提,艰难地行走在逶迤曲折的山道上。
行路难不只是困扰着八个村的百姓,也时时刻刻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心头。2007年4月,永兴镇政府把这八个修路积极性最高、最需要改善交通条件的村列为通村公路的项目村,并将涉及八个村的强纸路确定为首批水泥硬化建设项目。2008年4月,全长18公里的强纸路建成通车。
日前,当我们来到永兴镇时,看到一条整齐、漂亮的水泥路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在群山之间,喜悦的乡民载着成熟的水果、蔬菜在我们的车边欢快的闪过……
齐心协力 修建山村致富路
沿着一条3米宽的新建水泥路,我们到了果园村。据村长邓崇辉介绍,为了修通这条路,花了数以万计的人工和几百万的资金,全村人吃了1年的苦,终于使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前。
“其实是逼出来的!”邓崇辉告诉记者,从动工之日起,我们几个村每天参加开山扩路、运送砂石和路基平整的群众多达400余人,协调人员对沿途占用的土地、经济林木进行核查清点时,没有一户群众进行阻挠,道路建设中涉及经济林木、占地的农户都自愿没有领取一分钱的补偿。
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需要占鹿游箐大村社的邓祥成家一段15米长的砖砌围墙,0.8亩土地和20余株经济林木,邓祥成没有提一句要求补偿的话,使公路建设顺利进行。远方来的亲戚说他傻,他说:“这条路修好了,我的子孙都受益。”
村民们争先恐后背石块、挑河沙支持道路建设,1600余方堡坎、挡墙石料,2000余方混泥砂浆,2000余方碎石,全是村民们就地开挖打碎石背挑到工地,手起茧子肩挑破,背上磨掉一层皮,没有人喊苦和累,堡坎在一米一米升高,路面在一米一米延伸。
道路畅通 穷山变“金山”
一条路修出了山区人的吃苦精神和创业精神,把地理劣势变成了优势。既然靠山就要“吃”山,山上的“山珍”能运出去了,销路也自然有着落。
“过去到县里卖水果,靠拖拉机就拉个千多斤,现在一车就拉个十几吨,不但拉得多,跑得也快了,我现在去攀枝花卖个柑橘一天就回得来。”鹿游箐村民胡昌俊一边拉着记者看他新买的农用车和新盖的三层楼,一边告诉我们:“你看我们这山上全是宝啊,核桃、桃子、蘑菇、山鸡、花椒,这些不都是你们城里人喜欢的吗?哦,我们这些东西可是没打过药的啊。”
现在,这几个村的村民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整齐的村舍,两层小楼,甚至三层小楼对村民来说已经不是奢望,过去的穷山僻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贫困不是山区甩不掉的帽子,随着路的打通,村民们的头脑也活络了起来,现在村里有种粮食的、种核桃、桃子、柑橘,养畜禽的,还有人在竹子深加工上做起了文章,草纸加工、竹木工艺品、竹编制品让一个个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我原来种粮食,2007年开始镇上扶持我们种烤烟和西瓜,并帮我搞起了蚕桑种植,给我技术帮助,还给了我种子和化肥等资金补助,你看看我现在一年光毛收入就8万多,今年我还入了合作社,烤烟和西瓜的销路我都不愁了。”果园村的村民刘登发谈起了他现在美滋滋的好日子。
富阳村的杨开发在大棚蔬菜的种植中尝到了甜头,他把原来的1.2亩大棚蔬菜扩到了今年的3.4亩。杨开发将一筐筐新摘下的白灵番茄,装上了成都客商的运输车。看着充满希望的蔬菜大棚,杨开发喜滋滋地说:“路修通了,方便多了,再加上政府的扶持,我新建的两顶大棚今年保守收入也有4万元。”
据了解,今年,全市道路民生工程,着力以改善农村交通设施条件为主,力争最大程度化解农村群众“出门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中,县乡道开工项目11个,开工里程达128.17公里,完工里程32.6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2%;村道开工项目59个,开工里程327.96公里,完工里程213.86公里,完成全年目标的213.86%。农村客运站建设已完工5个,正建设1个,并新增开2条公交线路,更新公交车辆141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52.5%。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云飞作为一名盐边人,对于刘明燕来说,15年来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也是她最乐意做的事。刘明燕是盐边县永兴镇中心校的一名小学语文教...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