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校园对比。
我的中学时代,是从攀钢一中开始的。
攀钢一中,这是当年承载着整个攀钢未来希望和梦想的地方。40年前,“三线建设”第一代的开拓者在这一片荒芜之地打造出“象牙微雕钢城”。然而他们却心酸地发现,攀钢的孩子们大学本科录取率为零,不少科技人员为了子女的教育,打算调离到大城市。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攀钢公司决定广纳贤才,集全部力量打造一所高质量中学,“让攀钢的孩子们走进大学,走进清华北大”。
攀钢一中刚成立时,真可谓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从头做起。缺老师,向全国各地发布招聘令,想尽一切办法到各子弟学校抽调;缺教舍,就借用工厂楼房、员工宿舍、食堂餐厅。学校建在“弄弄沟”的山旮旯里,出行全靠一条泥泞坑洼的烂路,九曲十折。
那时的“渡口市”天气干燥,山坡上植被覆盖率低。一到风季,校园里漫天黄土飞扬,在操场上跑步如噩梦一般,黄尘飞舞、风沙迷眼,火辣辣的大太阳下,一圈下来,脸上全是汗水和泥浆覆盖。
我是这个学校的首届初一学生,两个班,每班约40人。最开始教学楼里没有厕所,想上厕所,必须跨越整个操场去到另一头的平房中临时解决。晚上的校园没有路灯,黑漆漆的,胆小的我们只能憋着等待回寝室后再解决。
为了办好攀钢一中,学校倾尽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老师们爱岗敬业、以校为家。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母校长”和“李主任”。母校长对我们很温柔,从不严肃地批评我们。在校园里偶遇她时,她会摸摸学生的头,问一些关于吃穿用度够不够、学习生活习不习惯的问题。李主任脸庞黑黑的,是个大嗓门,额头上的皱纹一发怒就像几把刀刃,眼睛尤其锐利,感觉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你,孩子们都怕他。美术陶老师是一个白发苍苍、瘦精精的小老头,退休从外地来支援偏远地区的老教师,他为人幽默风趣,与我们如朋友般平等相处。
我们的教学楼、宿舍和食堂都是征用攀钢单位的。生活老师严格地要求、规范我们的生活习惯,每天都会安排值日生打扫楼道卫生,并对宿舍卫生进行打分。我们为了宿舍纪律和卫生合格,绞尽了脑汁。学校食堂的大师傅非常亲切,生怕我们饿着了,总是大勺地给我们打饭,把饭碗盛得满满当当的,还会偷偷地给我们抖油汤。
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6年后,第一批80名学生大部分进入大学、中专深造。1989年攀钢一中首次叩开清华大学校门,每一个攀钢人,都为这来之不易的梦想成真奔走相告,热泪盈眶。如今,40年过去了,学校人才辈出,屡创佳绩,成为攀西地区远近闻名的学校。
40年过去了,校园越发充满活力。我从一名学生变成了一名教师,有幸见证了学校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扎根,从稳定到迅猛发展的全过程,这40年的变化太大了,大到我时常以为自己身处梦境。
但40年始终不变的,是攀枝花市七中真诚办学的教学理念,是厚重博雅的校风学风,是老师们赓续传承的敬业态度和奋斗精神,是每一位七中人对教育理想的热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爱。
(作者:市七中化学教师 张潇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刚)“把尾矿坝建成花海”“与银江水电站联动规划,形成极富特色的3D立体山水景观”“修建具有世界难度的摩...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