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长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等优势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但于我而言,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依然对纸质的《攀枝花日报》情有独钟。那天,我像往日一样,又打开了当天的《攀枝花日报》,看看上面的新闻,当看到刊头时已经是16828期了。顿时我无限感慨,16828个风风雨雨,50多个春夏秋冬。看到眼前的《攀枝花日报》,我思绪万千,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三十多年来我和《攀枝花日报》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的画面,一件件一桩桩,像一部有声的影片栩栩如生呈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那一年在《攀枝花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通报,1993年度优秀通讯员,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让我欣喜不已。
曾经为了能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而用尽心思去写好文句,当有了作品发表的时候,我曾想着又该怎么去做一个优秀者。看着被通报出来的熟悉的名字,我想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也能这样被别人看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通讯员?
当拿到《攀枝花日报》优秀通讯员证书的时候,我兴奋不已,那是《攀枝花日报》的优秀通讯员,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三年不到的时间,我在上面发表新闻报道一百余篇,终于换来了这本梦想中的证书。
1991年2月,我来到矿宣传部工作,因此我的稿件以新闻为主。从此也和《攀枝花日报》的记者、编辑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尽量寻找机会向记者、编辑老师虚心讨教。这期间,我先后认识了《攀枝花日报》经济部的胡少敏老师、漆贵全老师,群工部的李向阳老师,陈文选老师,记者部的张连本老师,副刊部的庞雷老师等等。
我利用到市里办公事或私事的机会,从单位所在的地方坐上两三个小时的汽车来到攀枝花日报社,每次拿着自己采写的不成型的稿件当面请老师指点,对于我的每次到来,无论是哪位记者或编辑老师都热心地接待我,并不厌其烦地指出我稿件中存在问题和修改的方向。记得有一次,漆贵全老师就因我的稿件耽搁了两个多小时,他当场在我的稿件上修改,使我受益非浅。还有一次我找到张连本老师,他看到我的新闻基础知识太差,就把自己的新闻写作书籍送给我。1994年《攀枝花日报》在西区宣传部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更为庆幸的是,那次我们通讯员培训班的主讲老师,竟然是漆贵全老师。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在他的耐心细致教诲下,我对新闻写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我从《攀枝花日报》起步,随后我逐步“内外兼修”,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陆续发表数以千计的新闻稿件。两次获得中国煤炭报好新闻奖。我曾多次应邀在公司、市、省里的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上发言。
我将数百篇登载在《攀枝花日报》的稿件剪下和几十本优秀通讯员证书一并珍藏,它们成了我的“传家宝”。每每翻阅,一股感激、欣慰和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当看到优秀通讯员的名字时,我信心百倍,这是我曾经想过多次的,也是我曾想努力争取的。得到了,高兴万分;得到了,又有了更大的动力。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20多年,努力了所以收获,收获了所以更努力。如今,虽然我调离新闻宣传岗位已经多年,但多年养成的看《攀枝花日报》的习惯始终没有放弃,一天不看《攀枝花日报》就感觉有事情没有做,她就像我每天的一日三餐,已经与我密不可分了,因为《攀枝花日报》就是我的精神粮食,就是我的良师益友。
作为《攀枝花日报》的一名老通讯员,我由衷地祝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兴媒体”强势竞争中保持青春与活力,继续成为攀枝花市民最可口的“精神美餐”。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攀枝花讯(毛绍丽记者谢强徐杨)“老黎,今天又来检查设备了啊!你们看,自从打了新井有了水,我家的大青豆明显长得更好...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