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攀枝花“宝藏”的女将:追忆“火红年华” 张庆生(左)与李长水的结婚照。
“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还是激动得很。”近日,电视剧《火红年华》在央视一套热播,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今年80岁的张庆生在观看了该剧后感慨不已。
196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专业的张庆生来到攀西地区,成为一名光荣的三线建设者。当时,她是冶金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的8位女将之一,她和另外107名同事,开展了我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科技大会战——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攻关,经过1200多次试验后,最终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他们,是打开攀枝花“宝藏”的“108将”。
住席棚子睡木板床用行动诠释巾帼不让须眉
“哪里艰苦去哪里,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激起了青年学生们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一路山路崎岖,两边危崖峭壁,在泥巴山还差点翻车,场景惊心动魄。电视剧《火红年华》中,夏方舟翻车的经历,在“三线建设”的历史上多次真实地发生。
1964年,到达西昌不久,张庆生接到去河北承德市参加试验组的通知。
“现在已是箭在弦上,千军万马进驻攀枝花,人力、物力、财力都已做了安排,为钢铁基地修建的成昆铁路正在开洞、架桥,工程已全线动工,如果试验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亦会成为千古罪人。”时任冶金部副部长徐驰当时的讲话,让张庆生明白,国家利益重于泰山,他们没有退路,必须成功。
承德模拟试验成功后,张庆生还参加了西昌和首钢的试验,之后来到了攀枝花。
住席棚子、睡木板床、喝江水,张庆生和其他建设者一样。“每次回重庆,我都要带回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手纸和明矾更是必需品,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她说:“我觉得,只要没有私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时代的熔炉,煅烧着每一个人,那是张庆生生命中的第一场洗礼。翻开当时的照片,谁能想到,那个漂亮、爱美的女孩子,是一名“钢铁战士”。
先生产后生活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三线建设
1967年元旦,张庆生与大学时期的班长李长水在重庆结为夫妻。3年后,大女儿两岁时,李长水也从重庆调到了攀钢。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如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所写,张庆生夫妇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三线建设”。
在冶金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里有8位女将,张庆生是其中之一。“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想过放弃,先生产后生活,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张庆生说,“那时候的想法就是,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就是光荣的。”
要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这是世界性技术难题。试验、失败,改进、再试验、再失败……就这样,张庆生跟随其他专家先后辗转北京、承德、西昌、攀枝花等地,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1970年6月29日,攀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犹如一条金色游龙从出铁口飞出。从此,攀西资源宝库的大门被打开,建设者们创造的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新技术,颠覆了“呆矿”“不能冶炼”的论断。
“我现在都记得当年出铁时的场景,好多人在欢呼,敲锣打鼓地庆祝。”张庆生回忆,“那一刻就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席秦岭徐湘东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军记者王南桢)9月28日至29日,攀枝花市举行第二届“攀枝花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五届“四川工匠杯”职业技...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