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请社会实践课程校外辅导员。
优美校园。
攀枝花市第九小学校“同心”课程体系图。
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新生入学仪式。
学科教研活动。
机器人大赛获得攀枝花市金奖,学生开展机器人社团训练。
合唱团参演场景。
“同心,同行,同成长。”这是攀枝花市第九小学校“同心”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同心
市九小借用同心圆这一数学概念构建的同心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穿“爱的校园”建设理念,优化、挖掘、整合教育资源,各种要素形成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圆环。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直接指向学生发展圆心,即使圆画得再大,都离不开这个圆心。
同行
同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立即行动;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同成长
学校是人际关系的集合体,影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以及学生和其家长之间的因素众多,但是其中的共同核心是“爱”,“爱”是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将“爱”融化在内容、方式和策略之中,促进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与之自然伴生学校的良性发展,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市九小“同心”课程体系扫描,现在开始。
打造“同心”课程体系 树立学校品牌
说到市九小,可能有些陌生。学校位于瓜子坪片区,建于1978年,前身为攀矿机修厂子弟学校,后改名为攀矿机关子弟校、攀矿第一小学校、攀钢第十五小学校,2005年12月改为现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年来,恪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宗旨,坚持“以校为本,走内涵、特色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倾力打造“爱的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品牌,围绕课程建设中心,积极构建“加强党的领导”“创新德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教学建模”“优化机构和强化职能”“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依法治校和队伍建设”等六大“爱的校园”现代治理体系,充分诠释新时代爱的教育真谛,不断彰显“明德正行,情智并重”理念的文化气息,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为东区和全市区域教育高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取决于课程建设水平,这是课程的价值所在。每一门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上都有所侧重,学校教育也往往需要分科实施,这是进行课程分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学生素质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课程设置基本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把课程进行归类,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社会(社区)课程为补充的“同心”课程体系。
实践表明,同心课程因为良好的一致性而表现出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极大的教育效益。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程质量
广泛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把落实国家课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按照东区课改的统一部署,各学科教师围绕“圆心”广泛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全校共形成了18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形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课堂具有了规范化流程和策略,青年教师更容易掌握课堂,老师更显得得心应手,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纵深推进综合课程实践。学校把整合学科教育资源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专题综合课堂教学实践。从2012年开始,每学年定期把教室搬到操场,年级同上一堂课,构建了“遨游汉字王国”“轻叩诗歌大门”“难忘的小学生活”等综合实践课程。根据学年度段特点,持续开展“汉字听写大赛”“算得快”“英语单词大赛”。开展了语文、科学、美术学科资源整合,构建了“我们的春天”学科融合课程。为发展学生专项素养,学校自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推行了包含文化、艺体、科技等内容的19个走班选课项目,学生参与面达100%。
开发多样校本课程 培养兴趣特长
打造艺术课程,提升美育品质。学校把开发艺术校本课程作为加强美育的核心,积极构建了合唱、书法、绘画、手工等课程,并形成了不同年龄段梯度的学生社团,鸣翠柳合唱团多次参加社会展演,在区、市和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学校成功创建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之后,于2020年3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学生艺术社团。
构建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学校认真落实学生身体素质发展“1+2”要求,积极构建了足球、田径、篮球等项目校本课程,提高学生体能。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学校组建了相应的学生社团(运动队和班级啦啦操队),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足球队连续三年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6月,学校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创新科技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学校坚持在学生中科普教育创新,以专题活动为基础构建科技课程,组建了科普教育专家团队,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项目,每学期定期组织科普知识宣讲、参观体验、知识竞赛、小创客机器人研训、电脑绘画、手工制作等专项活动和科技节活动。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攀枝花市科普教育先进集体。
深化德育课程,培养健全人格。围绕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学校不断完善和深化德育校本课程,形成了丰富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道德讲堂之名著名篇赏析、心理健康及女童保护、少先队活动和自主教育管理、法治教育艺术化与安全教育、“我们的节日”、新生“护蛋”体验、品格教育等。学校德育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其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重点,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和体验积累,收到了良好成效。在以“三线精神”为主线的市情教育主题队会活动课程展示中,成功推出《123456之最美攀枝花》歌曲,在全市产生广泛影响。学校被评为全国零犯罪学校、攀枝花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攀枝花市教体系统普法教育先进集体,获得东区市情教育成果一等奖。
拓展社会教育课程,增强情感体验。学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针对学生假期教育短板,主动肩负社会教育的学校责任,积极探索学生假期教育的新模式,构建社区社会实践课程,不断提高社会教育成效。在瓜子坪街道及各社区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联合街道在社区建立少先队假期社会实践站,在学生居家社区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按照课程建设要求,根据各社区资源特点,遵循学生假期生活规律,选定项目,明确各实践站的教育实践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参加。
开设假期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学生的假期不再是空白期、无为期,不再是单纯的补课期,一定程度解决了家长假期照管孩子困难的问题。
学校主要荣誉
全国零犯罪学校
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四川省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基地
四川省绿色学校
攀枝花市示范学校
攀枝花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攀枝花市校风示范学校
攀枝花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攀枝花市德育先进学校
攀枝花市绿色学校
攀枝花市艺术特色学校
“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
学 校 展 望
一所好的学校,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怀着教育初心,去塑造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在此过程中,师者有进步,家庭教育有指导,孩子有支持,三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学校愿望:
为师者,引知识之泉,叩心灵之门,启智慧之锁,若放下身段,蹲下身来,心与生平,“识”自流淌;
为生者,从身边小事做起,善于发现,善于整理,与好习惯交朋友,若时时坚持,天天进步,“识”自增长;
为长者,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力量无穷。
(陈红卫 张翔 佘朝炯 本报记者 彭春梅/文 图由市九小提供)
新闻推荐
一、认清黑白1.什么是洗钱?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洗钱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方法掩...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