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啊喇乡连片的稻田。(李永忠 摄)游客在啊喇乡体验摸鱼乐趣。(徐海涛 摄)□滕德银 本报记者 王南桢
初秋时节,走进仁和区啊喇彝族乡,一片片成熟的稻穗压弯了腰,水稻随风起浪,同远处的青山和民房勾画出一幅浓郁的田园风光。3个多月前放入稻田的鱼苗已到收获季,吸引了许多市民带着家人前来,体验摸鱼乐趣、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今天的客人比较多,明天预定的还要多一些,已经有12桌了。能靠我们乡的特色‘稻花鱼’增收,再忙也乐意。”8月31日,旺牛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彭德元开心地说。
从2017年开始,啊喇乡挖掘优势,发展养殖“稻花鱼”特色产业。如今,“稻花鱼”已经成为6个村群众的“致富鱼”“增收鱼”。
因地制宜养殖“稻花鱼”
啊喇乡种植水稻,曾在明代被朝廷定为皇家“贡米之乡”。为进一步提高啊喇香米品质,近年来,啊喇乡充分利用“一水两用,一地两收”的有效资源,积极探索在全乡大面积推广“稻花鱼”养殖项目,让村民走上生态富民之路。
万事开头难。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盛碧铭说:“当时确定养殖‘稻花鱼’项目,乡党委召集各村两委干部开了3次会;经过专家论证、项目申报、宣传发动、规范操作这些过程,足足用了两个多月才完成。”
“3年来,‘稻花鱼’养殖面积从400亩扩大到了1600亩,范围从2个村覆盖到了全乡6个村,群众收入普遍增加。”副乡长姚世林坦言。
经过实践,靠养殖“稻花鱼”促进全乡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们如今每亩田增收在1200元左右。
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好一个产业,必须要有“人气”。客人不进来,不知晓,再美味、再原生态的“稻花鱼”也没人来品尝,群众增收致富就会缺乏希望。
“我们的办法是党员干部齐心打好一张‘牌’。我们乡是仁和区打造的中坝-啊喇-平地旅游环线上的一个主要乡镇,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彝族‘火把节’、傈僳族‘吆山节’和‘稻花鱼节’等活动为媒,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打造啊喇乡独具特色乡村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有了客源,何愁‘稻花鱼’卖不掉呢?”乡党委书记张怀邦说。
在官房村党员唐定海的农家乐里,“稻花鱼”供不应求。他高兴地说:“今年生意好,我家养的80斤鱼早就卖完了,我还收了其它农户400多斤鱼。”
唐定海是最早养“稻花鱼”、开农家乐的党员, (下转2版)
(上接1版)也是今年乡上刚评的“啊喇乡稻花鱼十佳民间烹饪高手”之一。如今,全乡有成规模的农家乐18家,有供游客摸鱼后自己下厨煮鱼的接待点14个。
“在接待客人上,我们还有不足,下一步要专门培训服务人员,要提升接待的档次。作为党员,我必须带好头。”唐定海坦诚地说。
对此,旺牛村的刘友坤深有体会:“我是跟着唐定海开的农家乐,我还专门到他那里去学习过。今年我家来的客人多,目前接待的客人已经超过了70桌。”
曾是官房村贫困户的陈泽安靠养殖“稻花鱼”走上了脱贫路,今年还被乡上评为“十佳香米(稻花鱼)种植养殖示范户”。他笑着说:“靠‘稻花鱼’这一项,每亩田至少多挣了1200元。不仅脱贫了,不久前我还请了城里的朋友到家里吃鱼。”
在啊喇乡,像陈泽安这样靠养殖“稻花鱼”脱贫的有36户。
“稻花鱼”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虽然养殖“稻花鱼”的效益初显,但要把这一产业发展好还得继续努力。8月19日,乡上组织部分村两委的干部到成都、内江考察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对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下一步的重点是要提高鱼的产量,在养殖种类上试着养点泥鳅、黄鳝、螃蟹等,要让一年四季游客来了之后有更广泛的体验,这样才能更吸引客人,留得住客人。”盛碧铭说。
“我今年养了26亩田的鱼,每亩可节约肥料和农药的钱大约有50元,关键是现在根本不打农药了,完全原生态的优质大米价格更高。”攀枝花市聚禾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开永发说,3年来,他带头示范种植的优质大米基地产的大米,每斤价格上涨了2-3元。
“把种植出来的贡米和‘稻花鱼’、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米就更好卖了。”开永发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9月5日,菖蒲地村的樱芸露营点老板陈宏达正在种花。他的妻子笑着说:“我这里游客比去年多,来露营的人多的原因,主要是城里的客人在山下吃了‘稻花鱼’后就来爬山,最后就在我这里歇一歇,来露营。”他家处于旅游环线上的最高峰下,有30多个露营平台,今年收入明显增加。
张怀邦说,现在全乡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在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让“稻花鱼”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新闻推荐
湖光山色。(庞雷摄)□张龙1985年,我中专师范毕业,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原则,被分回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乡一...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