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那年秋天,父亲告别军旅,脱下军装,又匆匆响应号召,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成为了一名修建成昆铁路米易到攀枝花段的工程兵。
4年后的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贯通,攀钢出铁,举国欢腾。父亲坐上成昆铁路第一列蒸汽火车,踏上了回乡的路。当年,我拽着父亲粗糙的手,母亲背着年幼的弟弟,来到了木棉花开的故乡——攀枝花。
父亲从参与修建成昆铁路到参加工作,在普通的工人岗位上工作了40年,将青春献给了攀枝花这座火热的城市。多年以后,我住进了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阳光家园,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也转变成了一座“花园城市”。
一
上世纪70年代,拽着父亲粗糙的手我来到了攀枝花,父亲告诉我,木棉花其实就是攀枝花。
一天清晨,推开窗户,我看见窗外不远处的木棉花开了,它盛开的花朵红得就像铁水出炉那样,像一团火,你挤我拥,绽放枝头。木棉花的红,就这样闯入了我的心扉。
我们居住的乡村,无论是田间还是山野都长满了许许多多的木棉花树。它盛开的花朵是我童年见过的最大的植物花朵。每年冬末春初,大地万物还未完全苏醒,木棉花总是准时盛开,那红红的花朵,开在儿时我的记忆里,温暖着乡村村民的梦想。木棉花的花期很长,从头年的冬季到来年的阳春三月,木棉花从盛开绽放到花儿调谢,都依然那么鲜红。
二
童年站在木棉花树下,看着木棉花落,我的心里总有些忧伤,小心翼翼地将其拾起带回家里,晒干后,碾成粉喂小鸡。爷爷看见后告诉我,“孩子,别难过,木棉花凋谢是在准备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果然,雨水节气过后,一个新的果荚又傲立于木棉树枝头,墨绿色的果荚,一个挨着一个,挂满木棉花树。
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个春天,父亲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工作了40年,回到了我们居住的乡村。记得那年的木棉花开得特别红,当木棉花凋谢后,果荚相继生长,两个月后,一个个果荚成熟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啪、啪、啪”绽开,从高空落下,我和弟弟拾了好多好多。母亲用果荚里的木棉花絮为我和弟弟做了两件棉衣,我们穿在身上,觉得好温暖。两件舒适、柔软的小棉衣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童年,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长大后,我一看见那件保存至今的小棉衣,就想起了忙碌在昏暗灯光下慈祥的母亲和父亲。
光阴如梭,转眼到了2000年,我们居住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项目惠农政策的实施,家家户户建了新房,童年看电影的土坝坝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坝子,一条十公里的乡村土路变成了沥青公路,村东头连接着美丽的城市,西头连接着宁静的乡村。村民们的生活就像木棉花开那样,过得红红火火。
三
2000年后我从乡村移居到了城市,父亲却不愿意进城,说城市太喧哗,还是乡村宁静。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我们居住的县城到处都种上了各种各样的亚热带树木和鲜花,城市被装扮得像花儿的海洋,我在芬芳的花城中漫步。
2015年,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成,父亲将自己的日记本和记事本、水壶、铁锤、军帽等物品捐献给了博物馆。攀枝花开发建设五十周年之际,父亲作为三线建设的劳动模范受到邀请,参加庆祝活动,我和弟弟陪着80高龄的父亲到了市里,父亲郑重地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继续发扬攀枝花精神,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每年春节,我接父亲到城里过年,夜晚与父亲漫步在滨河长堤上,父亲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礼花笑着说:“我们国家一天比一天富强,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新闻推荐
赴攀自驾游队员合影。图为自驾游车队。□褚国庆文/图国庆、中秋“双节”有8天长假,是宅在家中,还是四处走走?正犹豫之时,我从朋友圈看到四川一旅游公司推出的攀枝花自驾游路线,就动了心。...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