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事关攀枝花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既定目标,让富民惠民措施落到实处,这既是普通市民关心的热点,也是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焦点。对此,记者采访了参加今年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脱贫攻坚的关键在质量”
“2016年,攀枝花市20个贫困村退出、6457人脱贫任务圆满完成。20个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20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30~120平方米不等,均达到或超过30平方米的标准;20个村文化室业务用房面积50~100平方米不等,均达到或超过50平方米的标准;20个村中,光纤、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信号至少有一种实现了全覆盖。”市政协委员、市扶贫移民局移民后扶科科长宁秀蓉表示,虽然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但面对2017年计划扶持8697人脱贫解困、35个贫困村摘帽退出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而难度大更多的不是体现在量上,而是质上。
宁秀蓉建议,要把攀枝花在2016年开展的创造性工作进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大推广力度。比如,在创新帮扶模式中,攀枝花市启动科技特派员下乡,为贫困村配备了村助理;在创新产业增收模式中,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使扶贫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通过建立淘宝店、微商店等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等。
“产业扶贫是***的有效途径。”市人大代表、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党支部书记史云海说,现阶段脱贫工作必须在总结过去扶贫模式与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产业扶贫解决好了,就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连续稳定的收入。今年,格萨拉乡计划种植2000亩土豆、3000亩荞麦,并计划引入苦荞茶生产公司,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用机械化种植,实现种植机播、机耕、机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更需精神脱贫”
扶贫不仅需要“扶起来”,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自己站起来”。教育是扶贫中的关键点。
“攀枝花21所边远民族乡镇中心校的义务教育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市政协委员、市教体局副局长刘自力对教育扶贫有着清醒的认识,***更需精神脱贫,无论是“扶贫先扶志”,还是“变输血为造血”,都需要通过教育去改变人的思想。
刘自力说,2016年,市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对21所薄弱乡(镇)学校实施精准帮扶支教行动的通知》。从2016年到2020年,组织21所城区优质学校帮扶21所边远民族乡镇中心校,每年每所优质学校派2名骨干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每所边远民族乡镇中心校派一名具有潜力的教师去优质学校学习。同时,积极推进科研课题立项,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全市教育扶贫攻坚。
刘自力建议,2017年,攀枝花市要不断加快村级幼儿园建设步伐,高标准、高起点实施这项惠民工程,全力保障农村学前儿童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扶贫富民能力。
“教育还包括对成年人思想上的教育。”市人大代表、米易县湾丘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何勇说,米易县把“农民夜校”办成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围绕包括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内容,邀请村里的致富能手、农技服务员、农林科学院的技术专家给村民授课,传授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转变他们思想,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而为贫困地区脱贫注入精神力量,带动更多群众自力更生,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新闻推荐
开展廉政讲座、专题讨论、分析典型案例、述责述廉等措施,进一步找准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建设良好家风,树立良
近日,夹江县法院开展了“廉政宣传周”活动。通过开展廉政讲座、专题讨论、分析典型案例、述责述廉等措施,进一步找准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