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波
8月17日下午,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大窝凼村村民杨挖都手里端着一个沉甸甸的铁皮盆子,带着放暑假的2个孙女走进了一个足有200平方米的木栅栏里,把盆里拌好的青菜、包谷籽倒进长长的木槽,几十只鸡飞快地跑过来啄食。看着这个场景,52岁的杨挖都脸上露出了笑意。
杨挖都的养鸡场建起来不到3个月,现在越来越成型了。这个新建的养鸡场也是作为村支书的杨挖都正在探索的一条致富新路。
从“鸡蛋自己吃”到“用蛋孵鸡”的观念转变
为什么要办养鸡场,杨挖都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2015年12月,为了尽快将大窝凼村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起来,帮村单位之一的盐边县供电公司组织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先后到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米易县草场乡仙山村、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等富裕村参观学习。这次参观学习,让包括杨挖都在内的一行人感到震撼。
“同样都是农民,没有想到人家的新农村可以建得那么漂亮,人家的产业能发展那么好,人家的日子能过得那么滋润。”回忆那次经历,杨挖都告诉记者,当时他就对仙山村的林下养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里的高山、树林,在大窝凼随处可见,林下养鸡的模式、经验完全可以在大窝凼复制。
今年初,杨挖都给家里人立了一个规矩:家里鸡下的蛋,选大个的留下来,天气暖和的时候就孵蛋。杨挖都的儿子杨飞说,原来家里养的鸡、鸡下的蛋都是自家人吃,这次父亲却说要孵优质鸡,还要干个林下养鸡场。
杨家用20个鸡蛋孵出来的第一批小鸡仔经过精心饲养后,于5月中旬放进了木栅栏圈起来的核桃林里,同时放进去的还有家里原先养的10多只大鸡。
对于杨挖都发展林下养殖的新思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盐边县供电公司党委成员、工会主席唐金罡表示看好。他认为,杨挖都从“鸡下的蛋留着自己吃”转变为“用鸡蛋孵鸡仔、发展林下养殖”,正说明了贫困村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从扶贫到脱贫,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以前,一说扶贫,帮村单位都选择给钱、送物,但这样的‘输血\’扶贫,对贫困村改变不大,必须要引入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观念,实现‘造血\’脱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唐金罡说。
杨挖都在省级贫困村大窝凼村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亲身经历了党和政府下大力气帮助边远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过程。他说,作为村干部就必须带着村民们改变落后观念,主动发展生产,走上致富道路。
山货有了规模就会有大市场
“我们山里地方大、空气好,无论养羊、养猪、养鸡,都是原生态的,城里人绝对喜欢。但必须成规模,有了规模才会有市场。”杨挖都告诉记者,他准备将养鸡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在全村推广,改变原来村民家零零散散养鸡、自给自足的方式。
杨挖都的做法,也得到了村支两委的认可和支持。2016年,大窝凼村成立了首个专业合作社——盐边县窝凼原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0万元。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是村委会主任李富友,全村29户贫困户成了首批会员,第一个项目是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计划投入63万元,发展杜白羊示范户29户,修建和改造畜圈1450平方米。
“成立这个专业合作社,有两个目的,一是规模化发展大窝凼的品牌山货,二是搭建村级销售平台,实现统一质量、统一价格。”驻村第一书记廖宗毅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帮村干部和单位越来越多,有好几家单位明确表示,他们的职工食堂今后可以定点购买村里的猪、羊、鸡。
记者了解到,为了扩大村里的山货品种,依托专业合作社,村支两委已经与云南的一家中药材种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发展生态中草药种植产业。
新闻推荐
风雨再大,我们一同并肩 ——米易县白马镇齐心协力抢险救灾纪实
抢修小黄路。□本报记者周翼文\图“家里的房子被冲垮了,我们现在回来收拾点儿东西,搬到村委会去住。我们这20多户人都要搬到那儿去住。”9月10日14时许,米易县白马镇马槟榔村9组村民刘顺莲正在将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