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张红霞
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的困扰,让人阅后有哭笑不得之感,据说学校婉谢捐赠时还曾遭到过斥骂,愤怒者称其“践踏爱心”。在信息快速更新的互联网时代,居然发生了一个“10年旧闻依然新”的奇事,的确具有黑色幽默的效果。
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因为各种社交关系联结而成的QQ群、微信群,慈善、爱心是最容易得到共鸣和响应的题材,人们总是单纯地相信“做好事是没错的”“助人乐人乐己”,因而很少想到去核实不知道从哪里转发来的求助信息,有的甚至觉得去质疑都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否则会落下“不纯粹”的骂名。有人一倡议,这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就变成了大家的行动,或者只要有一个说核实过了是真的,就会让大家觉得值得相信、可以跟随,便放心地捐款、捐物了,假如有第二个人去核实,也会被认为是“不够慈悲”。
这条10年前发在贴吧的信息,10年里都号召力巨大,估计不知经过了多少次QQ群、微信群的转发,基于以上的心理状况,年复一年的捐赠也就雪片般飞来。当学校发出声明,表明情况变化、已不再需要捐赠物品时,却因声音太弱小而挡不住爱心的惯性力量了。
30余年来,中国人的家庭财富迅速增长,出现了一大批生活小康的中产阶层。当他们不再为衣食而忧,精神上的追求也不期而至,帮助有困难的人成为“有追求”、“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标志。然而,目前的慈善环境还不够成熟,官方和民间之间还未能完全互信、沟通渠道也还不够畅通,人们就选择从身边的圈子寻找慈善资源,或平台机构或纯粹自发,以此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应该看到,这股力量已经非常活跃,借助于网络社交媒体,呈现出蓬勃而又混乱的现状。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民间慈善需要一个出口,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有效对接和引导,将会极大地整合和激活资源,使慈善力量的效率更高、绩效更好,也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社会的回应,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联芬易德文记者秦勇)米易县日前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颛顼文化之乡”。颛顼,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有史料记载,颛顼诞生于公元前2514—2437年,祖父是黄帝,父亲是昌意,昌意...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