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攀枝花人2000多年前已会冶炼
本报讯(记者 吴晓铃)攀枝花,闻名全国的“钢铁之城”。然而这座城市的冶炼史究竟有多长?近日的一次考古发掘,把这个时间提到了2000多年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成昆铁路(米攀段)进行考古发掘时,在米易县庙门前遗址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坩埚和疑似铜渣。考古现场负责人陈苇介绍,这至少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冶炼技术了。
这次考古是为配合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进行的。2013年5月,省考古院以及当地文物部门在对成昆铁路米攀段进行考古调查时,在米易县丙谷镇东侧沙沟村8组东南面的山坡梯田上,发现了这片遗址。陈苇透露,当时这片遗址是老百姓改造的梯田区。然而走上梯田田埂,地表就散落着商周时期的夹砂陶片。它们从何而来?考古人员展开钻探,发现土层之下含有商周及战国时期的石器陶器,初步确认了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因当地小地名叫庙门前,命名为庙门前遗址。
经过4次复核确认后,2015年1月4日,省考古院对这片铁路施工将要破坏的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惊喜很快出现。
在已经发掘的近500平方米遗址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多达9层的遗址堆积:古代文化层中已经发现了40个左右的灰坑、3座房子和两条沟的遗存,另外还有数十级的柱洞和两座灶。除此之外,还发现了近两百件陶碗、陶罐以及平底器、石斧、石锛等生活器皿和工作器具。根据这些密集出现的考古遗存,考古人员发现,庙门前遗址是攀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商周时期重要聚落遗址。陈苇认为,由于部分出土陶片已经具备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特征,不排除庙门前遗址年代上限可能更早。
然而,此次发掘最重大的发现焦点在出土了两枚冶炼留下的疑似铜渣。陈苇透露,考古人员在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块以及规则灰坑,完全区别于普通百姓生火做饭的杂乱灰坑。它们究竟有何作用?随着发掘深入,考古人员果然在土层中发现了两枚矿渣和坩埚埚底,它们的直径都约在四五厘米之间,矿渣用磁铁测试,并无磁性反应。陈苇表示,这块矿渣究竟是铜矿还是铁矿,还得专业检测后才知。但不管是何种金属,都已经证明“钢铁之都”的祖先们,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地底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始了冶炼。①庙门前遗址。②庙门前遗址出土的矿渣。③庙门前遗址出土的石斧。
省考古院供图
新闻推荐
3月25日,“中国流动科技馆走进攀枝花”活动米易巡展点正式开放。当天,米易中学的200余名学生进入展馆进行参观体验。据了解,中国流动科技馆在米易县的巡展将持续到5月25日。其间,每周一休馆,周二至周...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