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米易新闻 > 正文

天地之间书魅力 —— 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纪实·产业篇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4-08-19 04:3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晏洁

“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断,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政策条条暖人心,果实累累富家庭”;“科技兴农迎春色,勤劳致富奔小康”。盐边县渔门镇双龙村农户肖元清家中,1975年、2004年和2013年的三副春联,道出了他心中的“温度”。

攀枝花开发建设之初,农业绝非主业,甚至连副业都算不上。外运来的海带、粉条是建设者们吃得最多的“蔬菜”,分别被大家戏称为“塑料布”、“尼龙绳”。

而今天,农业已成为攀枝花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这里,果蔬四季飘香,河谷地区已达到“吨粮田、两万元”的新高度,“一早一晚”的水果已漂洋过海,中高山区核桃、畜牧等产业正成为补齐“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利器。

49年间,攀枝花人用勤劳、智慧、科技和强农惠农政策,在海拔937~4195.5米的天地之间,书写着现代农业的魅力。

“插根扁担都开花”

从云南丽江起,金沙江由“南向”转“东北向”,冲开横断山脉,浩浩荡荡2000公里,直指四川宜宾。“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字,道尽了这个区域的特点:干、热、狭窄。

也就是这块区域,在专家眼里却是中国最后一块待垦“热区”。“插根扁担都开花”,业内人士这样盛赞攀枝花的光热资源。

攀枝花海拔高度从937~4195.5米,气候呈明显的立体分布。绵延起伏的山峦,沃野千畴的河谷,丰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攀枝花市独特的南亚热带“岛状”立体气候,适合种植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类型的作物。这里四季不分明,而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年日照时数达25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具有“南方的热量、北方的光照”,无台风、梅雨等灾害天气,是全国“海拔最高,纬度最北”的热带作物适宜区。

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的温带、亚热带作物成熟期早,热带作物成熟期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其他芒果主产区晚上市2~3个月;早春枇杷在元旦前后上市,较福建等地早1个月左右,较成都等地早上市近3个月;脐橙、樱桃、梨、桃等亚热带、温带水果比成都、北京等产区早1~3个月上市;早春蔬菜集中上市时间处于海南、广西蔬菜上市之后、内地设施蔬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农产品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点使这里成为发展南亚热带特色农业的宝地。

建市之初,建设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钢铁生产上,对这样的气候优势,无暇顾及。

攀枝花当地农民延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种植模式,缺乏种菜技术,蔬菜产量低,基本上只够自家食用。随着“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吃菜难问题日益凸显。

“即便是海带,也不能保证每顿供应。”攀枝花第一代建设者回忆说,当时大家吃得最多的“蔬菜”就是海带和粉条,为改善大家的伙食,市里每年都要派出数百辆汽车到会理、华坪、大姚、昆明等地去拉蔬菜。

“蔬菜是攀枝花首个大规模发展的农业产业。”市农牧局局长李春华说,1968年~1974年,攀枝花市先后经历“菜粮并举”、“夺菜保粮”、“保菜增粮”、“以菜为主、保菜增粮,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1974年底,渡口市(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作为全国十二个代表城市之一,参加了农业部、商务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蔬菜工作会。会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城市近郊必须贯彻执行“以生产队蔬菜为主、科学种菜”等蔬菜生产经济政策。

攀枝花市蔬菜产业掀起第一轮发展高潮。1975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4.2万吨,城市人口每日人均菜量为460克。当年,攀枝花市首次发运5个火车皮、185吨蔬菜支援成都。1981年,攀枝花市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蔬菜工作的决定》,对蔬菜生产提出了“以销定产、产大于销”、逐步深入改革蔬菜经营形式、购销办法等措施。

攀枝花市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全省、全国的目光。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四川省委原书记杨汝岱,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原省长蒋民宽等领导曾多次莅攀调研考察。

1984年8月,“四川攀西地区米易立体农业经济规划工作会议”在米易县召开;1990年4月,全国立体农业发展与普及研究会暨现场交流会分别在攀枝花市区和米易县召开。

1995年,国家将攀枝花市确定为“南菜北运”基地,并在米易县实施相关建设项目。当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万亩大关,总产量达26万吨。也就在这个时期,攀枝花市不少菜农成为了首批农村“万元户”。

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9.68万亩,比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之前的2011年增长1.6万亩,增长8.8%;产量64.65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其中:早春蔬菜12.36万亩,产量39.54万吨,外销32万吨,外销率超过80%;大棚蔬菜平均亩收入1.5万元,最高亩收入达到6万元。

“不同的海拔,同样的幸福”

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拔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产出。一般说来,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更适宜农业生产,这也是为什么农业发达区域多集中于地势低缓的平原和河谷地区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攀枝花,海拔高度与气温高低并没有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当地因地制宜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演绎了“不同的海拔,同样的幸福”。

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距北京约2500公里,距上海约2600公里,距广东省约1950公里,距离欧洲各国更是天涯海角。

然而,一颗颗芒果却把金河这个横断山脉深处的小山村与这些现代化大都市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每年金秋时节,各路客商云集当地,上演一幕幕芒果收购大戏。

其实,早些年金河村并不种植芒果,当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仅有500多亩,大多种植传统农作物,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青年劳动力纷纷离开村庄,到附近的县城打工。近年来,通过发展芒果种植,金河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村民竞相盖洋楼、买汽车的富裕村。

1997年,攀枝花市从热科院引进了20个当时世界主流芒果新品种,共调进9个品种16450株优良芒果苗木和20个品种接穗,市政府将此项目列为“政府工程”,并建设了3个芒果示范园。

2002年,一场少有的霜冻灾害导致这批苗木仅成活247亩。但这并没有动摇攀枝花发展芒果产业的决心,经过多番试验和观察,攀枝花市芒果主推品种基本确定。

现在,“攀枝花”牌芒果商标成功进行国际注册,并获得GAP认证,获得了欧洲市场的“准入证”。

枇杷产业同样如此。2006年,攀枝花市投入200万元,成功攻克早春枇杷关键的控时成熟技术。这一技术让攀枝花市早春枇杷能在全国最早上市,市场优势十分明显。加之攀枝花市昼夜温差大,枇杷果肉糖分含量高,风味佳,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

目前,晚熟芒果、早春枇杷成为攀枝花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种植芒果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29户,10万元以上的达58户,5万元以上的达220户。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纳尔河村也已有3万亩连片芒果基地,基地内700余户村民家家种植芒果,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收入最高的超过100万元。

据市农牧局统计,2013年,攀枝花市水果面积42.4万亩、产量19.79万吨。其中:芒果种植面积28.35万亩,产量7.41万吨,销售收入5亿元,外销6万吨,外销率80%以上。“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红格脐橙”等9个农产品已成为农业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立秋以来,攀枝花中高山地区的核桃陆续上市,山间果林里,村民忙着采收核桃;盘山公路上,大小货车穿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在中高山区,攀枝花市从标准化圈养场地建设、良种引进和培育、畜(禽)果(菜)循环等方面入手,推广发展种草养畜(禽),谱写“山绿畜旺富农家”的动人乐章。

目前,攀枝花农业已形成早春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水产、优质烤烟、林业生物等五大产业,特色农业覆盖率达70%以上。

科技护航,收成不打秋千

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孕育了攀枝花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然而靠天种植远远不够。

以米易早春蔬菜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南方“绿色长廊”的贯通,米易县早春蔬菜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同时,由于未能推广设施农业,受霜冻等气候影响,当地早春蔬菜一度错失销售黄金时节,也曾出现过“菜贱伤农”的情况。

对此,米易县出台政策对菜农发展设施农业给予补贴。其中,每亩钢架大棚的补贴已逐年提高到2000元。在惠农政策推动下,2013年,当地5.8万亩早春蔬菜中,设施栽培面积达4万亩。而亩收入从数千元攀升到1.5万元以上,更让菜农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

这只是攀枝花科技富农强农的一个方面。

8月14日,走进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2组菜农刘永尧家的钢架蔬菜大棚,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整齐划一的支架上藤蔓缠绕,青翠欲滴的黄瓜“带刺顶花”,分外诱人。据介绍,这块1亩多大的棚里,栽种了21个品种的黄瓜。米易县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正在此研究新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

攀枝花市农作物品种引进和培育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每年都有新品种进行试验和推广。农业部门、龙头企业、经销商、农业专合组织等,均参与了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

其实,早在1986年,攀枝花市蔬菜技术推广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就走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各级农牧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蔬菜技术推广机构和种子管理机构,围绕发展蔬菜生产,针对攀枝花地区土壤、气候特点,进行蔬菜种植的技术研究、科技普及等工作。

上世纪末以来,攀枝花市在市外与中国热科院、中国农科院、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结对共建,创新深化“市校”、“市院”合作机制,市内有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服务机构和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持,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有效解决了制约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将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全市44个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全部按照规范建成并挂牌。

加速成果转化,广泛开展“四新”示范,积极推进“六良”配套,一大批优良新品种得以推广运用,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5%。凯特、吉禄等优良品种占芒果种植面积的96%以上。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全市优良畜禽品种达20多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以阳光工程、民生工程、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及实用技术推广,培育了一大批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显著提高。

“2013年,全市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近80%。”市农牧局局长李春华说,在“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中,攀枝花市重视依托国家、省、市农业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通过开展院校合作和自主创新,组织制定、完善了200余项农业地方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攀枝花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农产品的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组织实施了“攀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采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芒果晚熟控时成熟技术示范推广”、“块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为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版图片由市农牧局供稿)

新闻推荐

强化安全监管 构建长效机制

本报讯(记者刘鲲)8月23至24日,由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安全总监胡大昌带领的省委安全生产督察第三组一行莅攀,专项督察攀枝花市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并于24日下午采取座谈会的方...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天地之间书魅力 —— 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纪实·产业篇)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