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米易新闻 > 正文

家园,在信念中重生 □本报记者 陈帆 王卿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1-07-01 19:07   https://www.yybnet.net/

攀枝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自然的灾难,不时考验着这座城市。

2008年8月30日和2009年7月27日,地震和山洪并泥石流灾害先后发生,面对灾难,攀枝花人表现出不屈与坚强,用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灾害突然来临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突如其来的地震波震撼了攀枝花大地,攀枝花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

在“8·30”地震震中——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该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变得满目疮痍。地震使全市5个县区,42个乡镇、18个街道、31.2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2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56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34.26亿元。

一年后,灾难又一次不期而至。2009年7月26日晚20时至27日8时,米易县遭受了有气象记录(1955年)以来的最大强降雨袭击,12小时内降雨量达177毫米。此次强降雨引发了山洪并泥石流,导致人员死亡、失踪、受伤,致使农作物、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房屋倒塌、受损。 

据统计,“7·27”山洪并泥石流灾害造成米易县12个乡(镇)82个村645个组26174户104018人受灾,成灾10350户4140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642.3万元。

抢险救灾,件件刻不容缓,事事重若泰山。

灾区党旗飘扬

“8·30”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了《攀枝花市地震应急预案》,市、区(县)两级党委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相继组建了应急抢险、医疗救治、后勤保障、交通通讯、能源保障、灾情影响调查、震情监测、舆论宣传8个抗震救灾分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指挥统筹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在受灾的村庄,各基层党组织也迅速行动,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抗震救灾行动;广大党员挺身而出,用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组织抢险队,成功救出数十位被困村民,在深处地震中心的拉鲊村创造了“抢险奇迹”。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党总支书记杨佐元在地震发生后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就立即投入到抢险救援、转移群众的工作中去。西区摩梭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晓兰在地震发生后,急忙赶回社区,带领社区干部、联防队员、低保人员,兵分三路冒雨上山查看居民的灾情,并连夜整理出一套《地震后采空区居民安全、房屋受损情况统计表》;震后第二天一大早,她再一次踏上走访重点险情的山路,并对地震滑坡地段作了标识。米易县湾丘彝族乡热水村五社14户农户的住房受损,68人必须转移,在乡党委的领导下,热水村党支部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应急民兵赶往现场组织群众撤离。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在地震灾害后,村党支部立即成立了由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组成的突击队、服务队、治安巡逻队、宣传工作队,全村36名党员在第一时间奔赴受灾严重的村民家中,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抢救群众财产,对村民住房进行震后安全清理排查,把受灾村民疏散安置到安全地带,帮助受灾村民搭建简易避震帐篷,修缮破损房屋。 

米易“7·27”山洪并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救灾抢险预案,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立即赶赴受灾现场,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挥抢险救灾。米易县所有县领导迅速带领救灾办、民政局、水电局等相关部门赶赴重灾区攀莲镇、撒莲镇等灾区一线,指挥抗灾救灾。灾难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米易县已接收上级紧急救灾资金50万元,救灾棉被1000床,紧急下拨救灾资金100万元,发放帐篷30顶、救灾棉被450床、衣物150套,发放3000条编织袋等救灾物资用于抗洪抢险救灾。

这场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区没有饥荒,没有流民,没有疫情,没有社会动荡;所有受灾群众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两场灾难,攀枝花人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看到一个共同的身影:共产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在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置受灾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恢复重建等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称赞,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风雨后的彩虹

3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再看地震灾区,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排排树木再吐新绿,一张张脸庞绽放笑容。

在几百个日日夜夜中,英雄的攀枝花经历了一段不屈不挠的历程,谱写了一曲愈挫愈勇的壮歌,经历过灾难的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将攀枝花“8·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纳入国家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要求,攀枝花市灾后恢复重建用两年完成,总体目标是一年重建恢复功能,二年稳定发展提高。

如果说过渡安置是百米冲刺,恢复重建则是万米长跑。没有规划,灾后重建无从下手;规划不好,无法向灾区人民和子孙后代交差。工作千头万绪,攀枝花把科学规划放在了首位。2008年9月26日,攀枝花市专题审议并原则通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列出了72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重点包括城乡居民安全家园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恢复重建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城市产业恢复重建提高等,其中,农房重建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支持灾区群众恢复重建,攀枝花市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使盐边、仁和两县(区)纳入了“5·12”汶川大地震恢复重建政策执行范围,其他三县(区)的受损城乡居民住房及部分公益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享受“5·12”汶川大地震恢复重建政策。随着灾后重建全面推进,盐边县和仁和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于2008年12月31日通过审查,规划核定两县(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368个,总投资估算52.62亿元。

为保障灾区恢复重建顺利进行,攀枝花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恢复重建资金,仅2009年,市本级财政就安排恢复重建资金7312万元,并专项调度各区(县)抗震救灾资金1.9亿元。与此同时,市政府通过采取创新投融资方式,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政策手段,带动社会资源参与重建。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攀枝花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城乡居民为主体,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把恢复重建作为再次创业的基础,把短期恢复功能与长期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与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农民住房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企业恢复重建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把恢复重建城乡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尽快恢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生活,保证生产,让灾区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心。

受灾住进板房的农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住在“永久性”房子里……经过恢复重建,在地震灾区,一批批灾区农民实现了这个梦想。大量经过合理、超前的规划,结合当地农村发展实际,依照城乡统筹规划的重建住房,映入眼帘。

2010年2月10日,米易县撒莲镇摩挲村和攀莲镇水塘村像过年一样热闹,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天,这两个村的59户受灾群众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的手里接过了新房钥匙。

这是个喜庆的日子,米易县撒莲镇摩挲村受灾最重的20户困难群众率先搬进崭新的楼房。

摩挲村是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其种植的四季豆远销北京、上海。2009年7月27日凌晨,山洪和泥石流倾泻而下,导致该村和相邻的水塘村严重受灾,仅摩挲村就有11个村民小组、194户受灾农房需要重建。在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去年10月,摩挲村开始重建家园,其中168户实行集中安置。

2010年元旦后,漂亮的新楼房陆续落成,村委会和村民们决定:让困难群众在春节前率先入住新房。村民周中秀先交了2万元,就在春节前先住进了146平方米、四室二厅的新房。村民王元兰先交了6000元房款,也搬进了新房。“前几天,市委书记来到我家,送来慰问金和大米、菜油。”王元兰的话语充满感激和自豪。

告别悲伤,充满喜悦地迎接新生活,这是所有情牵灾区的人们最愿意听到的喜讯。

抢险救灾中那些奋勇拼搏的身影,继续行进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艰辛路途上。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他们无暇顾及自家房屋,却在帮助困难群众修建基本住房。

只有发展,才是医治创伤的最好良药。

在“7·27”山洪并泥石流灾害恢复重建工作中,米易结合受灾群众适度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种植业上由农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实现良种布局、栽培标准、整枝修剪,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田园管护、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环节的统一;在养殖业上通过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小区,集中养殖肉牛,由农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实现防疫、饲养、宰杀、管护、品牌、营销等环节的统一。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品牌化营销。

灾区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悄然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提高,新农村建设得以加速推进。灾区人民正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宋俊康提供)

新闻推荐

农村专合组织力破人才瓶颈

本报讯(记者陶泓霖)记者近日获悉,今年,攀枝花市通过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模式,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助推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新...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家园,在信念中重生 □本报记者 陈帆 王卿)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