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期待了许多年,终于去往伦敦,但是在德尔死后。这段感情的魅力,大概就在于两个人始终没有相见。比起爱情,我更愿意相信,海莲与德尔之间真挚深沉的友情,还有书籍搭建起的炙热的温情。
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美国作家,海莲一生向往英国。怀着对英国旧文学的热爱,她与德尔在书中建立了纯净的精神之爱。多年的书信往来,海莲的善良帮助德尔以及书店的所有成员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其实大洋彼岸的海莲,一样生活拮据,却不停地向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购买二手书。脉脉的温情,越过大西洋,在相似的灵魂之间传递。这浅淡直白的一封封书信,历经时间的洗礼,几乎成了不朽的诗篇。比文字本身更珍贵的,是海莲一生的期待,与德尔等人多年的静守。
爱读书的人,总是容易在灵魂中寻找到契合点。一个真正爱书的人,一定是善良的。纵使生活困顿,碌碌无为,也能枕书而眠,心无杂念。毛姆曾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灵魂的归宿,总是在字眼中不断生长,不断壮大,海莲与德尔的情谊,早已超越世俗的界限。最宁静的沉寂,总是在书信中默然显现。
《查令十字街84号》算不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起文字的内容,更具魅力的是文字中不曾展现的隐语。我也曾思考过,德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些物是人非的日子,店里的成员零落天涯,他们的生活到底如何?那个坐在门前,手艺精湛的老太太,晚年时如何度过的?何止是读者,这更是海莲心中的疑惑。当她踏上伦敦土壤的一刻,一切似乎从来都没有答案。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更换了主人。她牵挂了多年的挚友德尔,也早已经离开了人世。经过多年的变迁,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英国,已经失去了太多海莲想象中的样子。如同魂牵梦萦了多年的爱人,终于见到却已经换了模样。海莲一生跌宕起伏,但也从来睡得安稳。唯有收到德尔死讯的一晚,她怎么也睡不着。或许我们谁也没有想到,她一生追寻的写作事业并没有多大的起色,最后却因为信件的出版,让她来到了英国。人生如戏,世事难料。比起德尔的死,我想海莲宁愿一生不去英国,也不愿意失去德尔。如果能够欺骗自己,哪里会让自己有如此多的期待?
爱书人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温情、感恩,在最后的结局中消耗殆尽。符合人们观看悲剧的心理,过程再怎么美丽,结局的遗憾让人产生了强大的心理落差。不过,海莲和德尔之间,如同《诗经》中哀而不伤的情怀,没有戏剧性的戛然而止,一切都顺其自然、合情合理。似乎也因为最后的遗憾,才让这段感情更具有传奇性。沉寂在书籍中的人们,都是孤独的,在每一段静默的时光里,灵魂的交流与心灵的牵挂,都是不可多得的安慰。海莲一生未嫁,或许正是德尔带给她的精神的慰藉,才能让她的心灵一直纯粹,一直鲜活。比起生活的伴侣,心灵的伴侣应当是高于生活的。这样的爱,不掺杂任何柴米油盐的味道,如一泓清泉,在山间流淌,树荫与岩石的掩映下,静默无声。
我想,能与这本书产生共鸣的人,一定都是爱书之人。海莲对每一本书的期待,都如同母亲对新生儿的守候。德尔为其寻书多年,最好的书却是他们之间的牵挂与静默。一切都在似有若无之间传递,而我们观赏的这份别人的感情,也会在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到答案。
书籍让孤独的灵魂找到归宿,让相似的灵魂在精神家园中寻找彼此。与书籍相关的纯净的感情,更值得用文字去书写,而认真地热爱书籍的我们,应当都是一家人。
新闻推荐
“事实有时候比小说更奇怪,黑洞最能真实体现这一点,它比科幻作家梦想的任何东西都更奇怪。”霍金在最后一本著作《十问: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