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短炮”集于一身的拍鸟大军最近又上新闻了。本报报道,十多天前,在大兴南海子公园里,飞来了五只长耳鸮。为了在白天拍摄到鸟儿睁眼的照片,拍摄者上演了极其不雅的一幕,不停地踹鸟儿栖息的大树,扔饮料瓶惊扰它们。但实际上,长耳鸮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鸟类,白天要在树上休息。
自从摄影成为一部分人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的一种爱好,拍摄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就是一个热门分支。尤其是当人们看到每年“国家地理频道”等各种世界知名机构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之后,技痒难耐、跃跃欲试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旦被识破拍摄中有作假行为,那么不光奖项泡汤,这个摄影师也将名誉扫地。
事实上,从摄影专业的角度,对于野生鸟类的拍摄有着共同守则和行为规范。在国际上,有《英国自然摄影师守则》这样的文本可以参考,国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鸟网共同发起、修订的《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作为指导,大抵前文中“踹树”、“扔瓶”的诸公玩摄影只学技术不学规矩——而且技术可能也不咋地。
同时,就算不是摄影发烧友也会知道,以大自然为对象来拍摄是极其辛苦的,甚至还需要碰运气。我们在很多专业论坛、社交平台都可以看到为了一朵罕见的花绽放时的风姿,有些拍摄者不仅需要跋山涉水,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植物学知识以踩准花期;而拍摄动物就愈发不易了,其对难度和技巧的要求,从BBC自然类纪录片拍摄花絮中可见一斑。
不想付出这么多辛苦,又想拍到好片子,那该怎么办?人工干预、摆拍之类的作弊手法就成为某些道德缺失者的选择。于是,有些成鸟因为被惊吓减少了喂食频率,导致幼鸟惨死;有些鸟儿因为被频繁骚扰无法休息,从此再也不出现;更不用说有些鸟直接被圈养在大棚里,一直被“拍”到死……他们不在乎投喂、诱导甚至采用铁丝固定等“不鸟道”方式,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能展出、得奖,至不济也得收获各种点赞,让自己“特有面儿”。
在这种虚假的面子之下,他们的“里子”空无一物。要知道,包括北京在内的各个鸟类栖息地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是多么不容易。过去五年,从建设者、养护者到负责任的普通市民,多少人不懈的努力之下,全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2%,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形成10处湿地公园和10处湿地保护小区。正是有了这样友好的环境,才招来了更多的鸟儿。敢问那些不文明的“拍鸟大军”,您这是爱鸟还是爱自己,您是保护自然还是破坏自然?
张 丽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伦敦11月25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发布的一项研究说,研究人员已发现了35个与慢性肾病发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基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