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通常意义上的书评,或是审美式的启发,或是学院式的评说。您的新作《经典之外的阅读》看似书评,其文章长度、深度又远远超出书评,在这20篇“思想随笔”中,我们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经典,更多的是一些价值尚在转化、尚待被普及的外国论著,是什么让您继《阅读经典》之后,将目光聚焦在这些经典之外?
徐贲:我在书里采用的是一种“阅读思考”的写作方式,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称之为“思想操练”。进行一次持续的思想探索,而非建立某种理论系统,是我陆陆续续这20篇阅读思想操练所要做的。
我的思想操练对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经典。主流经典是由专家们确定的一些“必读书”或“伟大著作”,经常是公认的重要著作。经典被视为常读常新的著作,是那种从不耗尽它所要诉说的东西,同时又深深扎根于人类文化中的书。
经典之外的著作也许够不上这个标准,但对于阅读者来说却是重要的著作,因为它帮助阅读者思考他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古代经典不可能提出来的,例如,如何看待那些与专制和独裁做朋友的现代知识分子。有的是古代经典提出来过,但现代人有了更深入、周全的认识。这两种情况都是我的阅读从经典著作转向经典之外的原因。关于后一种情况,我就用书里的《为他人:无私行为的进化和心理》一文来做一个例子,这一篇是讨论利己与利他问题的。
18世纪英国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蜜蜂的故事》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都是经典,在这两部著作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看待人的利己,也就是自私。曼德维尔的著名论点是“私人的恶习能带来公共的利益”,意思是,那些我们假装感到羞耻的“恶”其实可能为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每一个社会都需要有某些或某种程度的不轨行为或犯罪行为,这些行为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没有它社会这部复杂的机器就不能平滑、顺畅地运转,因为人性本来是自私的。斯密并不认为自私是人的唯一天性,他在《道德情操论》里指出,人性中还包括对他人的同情。这是苏格兰启蒙的一个重要观念。但是,斯密或其他苏格兰思想家没有办法在道德哲学推测之外证明人性中确实有“同情”这个东西。因此,不同意的人会说,那只是一厢情愿。
但我讨论的《为他人:无私行为的进化和心理》一书就不同了。这是一部经典之外的著作,它用18世纪思想家还不知道的进化心理学来证明,人有利己的基因,也有利他的基因,人不能以“人天生自私”为由来过一种只是利己没有利他的生活。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让我们更有理由认为,自私虽然有正当性,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社会道德准则。为优化我们今天的社会道德而倡导利他是有科学根据的。今天的年轻人对科学比对道德哲学更有兴趣,也更有信任感。如果他们知道,人的天性中本已经包含着某些利他的心理动机,利他不只是道德和社会改造的成就,而且是人的自然进化使然,利他是自然正当的,也许他们就更愿意把利他当作一种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新闻推荐
《圣母子与安妮、约翰》是达·芬奇用木炭笔创作的绘画。1987年,这幅名画曾在伦敦国家画廊中遭枪击受损。据了解,当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