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洲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法国新闻 德国新闻 巴基斯坦 新加坡新闻 大马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尼新闻 缅甸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英国新闻 > 正文

解开“成瘾”背后的“秘密心结”

来源:绵阳日报 2018-06-02 08:11   https://www.yybnet.net/

不久前,据《科学报告》发表的初始研究显示,过度沉迷微信与成瘾相关的脑区出现结构变化相关。此研究一出,再度激起科学界对“瘾”的讨论。我们熟知的“上瘾”亦蔓延到了我们不以为然的领域,食物成瘾、运动成瘾、旅行成瘾……说到底,究竟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我们的不可自拔是否就等同于上瘾呢?

最新研究“上瘾”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在过去,若提及“上瘾”,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赌博、毒品,又或者是烟酒等会导致身体机能出现问题的不良生活习惯。然而在今时今日,不少人对“上瘾”的第一反应就是网络,以及各种由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来的“副产品”,比如说网络游戏、虚拟社交等等。

就在不久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互联网游戏障碍”列为一种潜在的精神障碍。无论是微信还是脸书,在国内外都拥有大批忠实的“拥护者”,研究者发现那些最受欢迎的手机通信应用,有可能会扰乱用户的日常生活,并使其产生上瘾行为。这里所说的“上瘾”并非单纯地指代某种“停不下来”的冲动,而是会直接改变大脑亚属前扣带皮层中灰质的容量。

就在去年年底,韩国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症”会让青少年产生严重失眠、忧郁症和焦虑症的现象。最新研究证实,成瘾的程度若严重起来,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相信这样的研究结果,或许会令不少“骨灰级”玩家默默地,暂时放下手机。

研究者表示,了解“上瘾”导致大脑功能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对于日常“上瘾”这码事,需要引起大家尤其是家长们的重视。

沉迷电子游戏多数因为“不快乐”?

智能手机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出现手机成瘾问题。

不久前,英国卡迪夫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游戏成瘾或许并不存在,孩子爱玩游戏可能只是想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英国研究人员在调查2316名18岁以上的网游玩家后,并没有发现有人存在临床问题。这份发表在《PeerJ》期刊上的研究认为,长时间玩游戏可能是处于不快乐情况下的人的替换活动,而不是真的成瘾。

对于这番研究结果,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出自游戏公司的“推辞”。去年3月,《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关于“互联网游戏障碍”的研究,其中在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德国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符合美国精神病学学会提出的“互联网游戏障碍”症状的游戏玩家少之又少,只有0.3%~1%的人满足标准,其余65%的游戏玩家并没有上述任何症状。

怎样的玩家属于“上瘾”?美国精神病学学会曾列出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才能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继续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

8.通过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专家声音

自拍狂,游戏迷,运动痴……归根结底源自内心膨胀的欲望

研究发现,当人全神贯注于互联网游戏时,大脑的活动与毒品成瘾者相似。但并非所有热爱游戏的玩家都直接与“上瘾”挂钩。

“随着研究的进展,在药物成瘾之外,还发现在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行为,因此行为科学研究者提出了‘行为成瘾\’的概念。”广州大学心理学讲师刘百里说,“成瘾”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给个体带来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职业功能、社会交往等。

除了网络游戏之外,还有不少“沉迷”的行为。比方说,“化妆成瘾”——一睁眼就得化妆,不化妆既不敢出门也不能工作,只有化完妆才身心松弛;“运动成瘾”——控制不住内心要去运动的欲望,即便会造成物理损伤也不愿减少运动量;“食品成瘾”——在美食面前,个人意志与合理判断土崩瓦解,毫无理由的就是想吃;“自拍成瘾”——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都有冲动对自己进行“记录”,在不同的社交网络平台,每天发布照片都不少于6次……对某种事物“成瘾”,究根结底,其实是内心一种膨胀的欲望。

延伸阅读

“断瘾”之前弄清所逃避的东西

明知其行为会带来严重后果仍无法自拔就是成瘾的表现。然而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时会出现的、无法克制自己的现象,让我们对“上瘾”的归因不知所措。

是喜欢,是沉迷,抑或是上瘾?想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成瘾很简单,以下七个方面如果具备其中三条以上,即是“中招”——容易产生耐受性;出现戒断综合征;行为的时间、频率、强度都大大超过自己的预料;多次试图戒除或控制而不成功;花大量的时间为这一行为做准备;基本停止或大大减少正常的社会交往、职业或娱乐活动;明知这一行为已经产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但仍然坚持这一行为。

换句话说,如果对于某种行为的“沉迷”程度,尚能在我们理智的把控之中,那么离令人闻风丧胆的“成瘾”,多多少少还有些距离。

至于我们最常提及的“互联网成瘾”,有许多研究表明,正因为现实中存在社交障碍,人们才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进行社交活动。因为缺乏明显生理机制的介入,所以大多数是以心理上的依赖为主要病理机制。具有高外向性和高神经质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更高;同时高外向性的青少年,也比高内向性的青少年拥有更多的在线社交朋友。归属需要越强烈的人,其社交网络的使用强度也越高;与之相反,担心拒绝心态越强的人,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则越低。

说到底,无论是沉迷于游戏的世界,还是在马拉松的道路上停不下脚步,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很多看似“成瘾”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不为人知的因果联结。或许在开始进行行为戒断之前,我们最需要弄清楚的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最想逃避的那样“东西”,究竟是什么?

(黄岚)

新闻推荐

防晒别忘眼睛 太阳镜选对很重要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皮肤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眼睛周围的这一小块皮肤也可能患癌。在英国,眼睑癌已经成为皮肤癌病...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学会智慧的爱2018-06-01 03:10
评论:(解开“成瘾”背后的“秘密心结”)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