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粉丝,又出于对1974年经典老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好印象,周末一大早,我就去看了2017年新版同名电影。经过小说、电影几轮阅览,这个被誉为以上帝视角实施的“完美”谋杀案,无论从故事还是台词都已经不能给我任何新鲜感。这是一个很难有颠覆性改编的经典范本,目前来说,新版只能算不过不失,平稳过渡。
但要说这个版本乏味、无聊,也不对,有几处不动筋骨的调整,细想还蛮有意思的。比如为了符合整个好莱坞风气的“政治正确”以及回归保守趣味,新版将原著中自杀的可怜男主人阿姆斯特朗的战友改成黑人,于是黑人与家庭女教师的苦恋,在某种程度上是追求种族平衡;另外恶贯满盈的凶手的秘书,原版中是一个气质纤弱、很女性化的恋母青年,现在改成五大三粗的矮胖子,很显然是出于某种保守的考虑。
那么新版看什么呢?就看导演兼大侦探波洛主演肯尼斯·布拉纳如何用舞台剧的方式,去冲淡原版本来有些阴郁的基调,变成一个死了人也不觉得可怖的圣诞档华丽大片,看的是一群戏精的狂欢。这是英国剧坛青年才俊出身的肯尼斯,对这个世界级IP最个人化的包装。画面堪称美轮美奂,当东方快车驶出伊斯坦布尔时,就像华丽的大戏拉开帷幕,当地居民像热情的观众为之鼓掌。然后是各色人等鱼贯而出,粉墨登场。1974年版里,每个人都不被“局限”在小小的镜头里,要么是餐车要么是包厢,打光吝啬,无不为了渲染这个人间悲剧。而这一次,大大小小的角色活动空间大了,画面亮度提高了,妆容服饰精致了,或多或少都加了戏。当然加戏最多的是波洛本人,肚子没那么大了,身手敏捷了,居然还有上下腾挪的动作戏。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大概是蛮幸福的。
于是,2017年的这个版本就不能理解为一桩谋杀案,破案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看演员如何去展现个人魅力,通过台词、化妆等等。虽然导演本人相当自恋,都打算去做系列电影的主角,在片尾埋下尼罗河惨案的彩蛋,但真正抢戏的却是米歇尔·菲佛,我甚至觉得她比老版表现更精彩。
也许是巧合吧,在电影中的角色是一个差一点就在百老汇成为巨人的犹太籍女演员。人生最高光的表演却是如何组织张罗“完美谋杀”,为了混淆视听,顶上象征美国纸醉金迷生活的金色假发,夸张地炫耀自己历任丈夫以及对男人的熟稔程度,举止游离在风骚和风情之间。但是,在谜底揭晓时,就像原著小说里所说,米歇尔用的是莎士比亚式的可以撼动百老汇剧场所有观众心弦的口吻去讲述自己的爱恨情仇。
看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最近话题热度颇高的国内真人秀《演员的诞生》,而米歇尔的表演不就是世界级水准的“演员的诞生”吗?COSPLAY经典文本的角色,一切几乎都被限定,如何演出自己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才是真正考验职业演员的斤两。这一次,米歇尔做到了,所持的是她多年的表演经验,手里握着诸如《纯真年代》《危险关系》等名著改编的经典作品。看来,结论是,一个演员还是要多在名著作品里多练手,只有这样,才懂得什么叫分寸感,什么叫引而不发,什么叫欲擒故纵。
(钱德勒)
新闻推荐
特蕾莎·梅英国媒体12日报道说,目前已有40名保守党议会下院议员同意将联名致函保守党党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表示不信任她的领导,并要求她下台。报道说,根据规定,这离正式提出挑战领导权所需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