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优美、自信、撼人的散文。在精神意义上,有些书籍形成了丰富我们灵感的血肉,有些书籍构成了支撑我们一生的骨骼。本书属于后者。”这是已逝散文家苇岸在他
的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里给予梭罗《瓦尔登湖》一书的评价。
但是这本“寂寞、恬静、充满智慧且健康的书”(徐迟语),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引发巨大影响。出版后仅印行1000册,而只售出了100余册,加上送出的75册,其余则全部退还给了作者。以至于梭罗后来自嘲道,家里九百本藏书,其中七百本书是自己的书。
当地评论家甚至还在报纸上给予《瓦尔登湖》讥讽式的批评,认为梭罗这本散文集除了文辞优美以外,几无任何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需要的生活和我们所拥有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简朴、简单而纯真的生活状态了。而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倡导的自食其力的生活以及关于自然与生命真谛的思考,则成了我们在工业化时代里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另一种释解。
选择在瓦尔登湖隐居,梭罗的本意并非要做“返归自然”的隐士,而是表达出对外界的一种态度:即是否为了一个既定的“目的”或“目标”,而漠视和牺牲其他。
瓦尔登湖畔没有人声的喧闹,有的只是风吹落叶的声响;没有尘世的烦扰,时间也仿佛在这里完全消弭。在这样一个极自由又极寂寞的天地里,梭罗生活了长达两年零两个月。一边是茂密的树林,一边是静谧的湖水,常常伴随野兽从林间穿过,抑或水鸟从湖面飞起,自然的一切都在这里是以最原始的面貌显现着。
“我的周围有许多美好的小路,就算我天天走,年年走,还是无法穷尽它们的秘密。一个新景观就是一个新心情,每个午后,我都找得到这样的乐趣。”梭罗写道。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自食其力地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砍伐树木,采摘野果。他使用的是最简单的劳动工具,过着一种最原始的生活。他说,“我到瓦尔登湖的目的不是要生活得节俭,也不是要生活得很浪费,而是要在障碍最少的情况自傲完成一些我个人的事情。”“我希望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年轻人可以建房,可以耕种,可以航海,只要不被阻挠地去做他愿意做的事,就好了。”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真切地体悟到了自然的奥妙和生命的真谛。他把一颗心完全沉浸在纯净的自然当中,甚至能“听到湖上冰块的咳嗽声”。这些独特而又真实的心灵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慕梭罗式的生活,奔向瓦尔登湖。
“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容貌,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可以测量自己天性的深浅。”梭罗在书中写道,“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已确信,有了信仰和经验,一个人若想在人世间生活得较为简单而又精明,那并非是一件苦差事,倒是一种休闲活动。”
虽然在梭罗的生前,《瓦尔登湖》一书备遭冷落,梭罗也从未获得尊崇,但他追寻自然的淳朴与心灵的寂静,以及抛弃世俗繁华,过着独居的生活,却成了工业化时代以及后工业化时代里大多数人所仰慕与效仿的对象。《瓦尔登湖》也从一本默默无闻的散文集,一跃成为书写自然文学的圣书。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由此而评价道,“《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新闻推荐
据环球网报道:英国《镜报》近日报道,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的女子布雷夫·艾玛·哈尔福德的体重曾达到203斤,而她在过去的一年内减掉接近一半的体重,十分励志。报道称,如今31岁的艾玛是三个孩子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