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国青年报》文化阅读版刊登“‘小说诊疗所\’开张,阅读能治现代病?”的报道——近日系列文化沙龙“文景艺文季”第5季在北京举行,“小说诊疗所”就地开张。
何谓“小说诊疗所”?它是以英国小说家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的小说《小说药丸》为基础设置的供应小说药酒的小说诊疗所。这里没有白大褂,也没有配药房;诊所门口竖着一块大黑板,供病友们交流病情;诊所内的主要陈设是几排木制药柜,每格药柜外贴着一种病症的名称,内有处方,患者根据自身症状自助取药……
《小说药丸》这本小说的责任编辑介绍,开办“小说诊疗所”是为了跟读者进行近距离交流,用轻松有趣的形式把这本意在塑造信念升华生命的图书推荐给读者……为此,不少读者非常感兴趣,希望去“小说诊疗所”进行情感体验。
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的《小说药丸》是一本怎样的图书?埃拉·伯绍德热衷小说阅读,苏珊·埃尔德金从事小说写作。两位作者25年前同为剑桥大学英文系同学,上学时她们便给彼此推荐各类小说,并相互交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积累了大量的阅读。随后两人在阿兰·德波顿开办了“人生学校”,将阅读小说视作疗愈良药,为全世界客户开书目处方。为了研发这些良方,两位作者梳理了两千年以来的文学,翻阅了700多部小说,从公元2世纪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到阿莉·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等作品全数搜罗,以期从中寻找到一流的作者和最有疗效的作品,配伍成针对各种病症的药方,经过五年“临床治疗”的累积,遂有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文学诊疗指南——《小说药丸》。
既然叫《小说药丸》,那么,主要针对寻求这本书的读者哪些病症?这包括读者的生理方面的疾病,但收录的病症更多的是“心病”,如虚荣、寂寞、拖延症、爱无能等。比如小说开篇列出了现代人的第一个病例“唉,21世纪”,“现代人对本世纪独有的不适感,来自期待和现实的落差”。然后作者为这样的读者开出药方:“知晓未来生活必定绝望,我们就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用这样的角度去看待当下,那我们的确就不该再哀叹21世纪了……
针对现代人的“购物狂”,作者开出的处方是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和布列特·伊斯顿·埃利斯的《美国精神病》。作者剖析这种病症的表现,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道德自我建设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药方”。
这不禁使笔者想起汉代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像药一样,善读就可以治病,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髓。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是孔子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
《小说药丸》的流行,“小说诊疗所”的开张,正是反映了当下读者的一种阅读需求。在图书市场上,有一个重要的阅读事实,“治愈系”类图书长销不衰,比如《追风筝的人》已畅销近十年,《解忧杂货店》更是连登年度畅销书榜。
放眼当代社会,商业利益操控的文化潮流将我们变成了一种附庸,迷失、空虚占据了很多人的心灵,灵魂原野已变成了一片荒芜,现代人自我分裂自我对抗生命冲突的心理和精神的问题——现代病,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重新关注我们的生命和心灵,重新确定一个方向,即用文学的力量来“救赎”精神生命,发挥文学的“疗救”“治愈”的功能。
这也正像《小说药丸》的作者所说,“无论通过何种机制,小说往往能将你传送到另一个生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当你全心投入一本小说,读得欲罢不能时,你就能看见书中人所见的世界,触摸书中人触摸的事物,体会书中人体会的一切;你也许以为自己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但其实你的精髓——包括思绪、感官和心灵,早已翩然飞进另一个世界。”
尝试用“小说诊疗所”这样的一种形式,让读者关注一本与“治愈”文化相关的图书,进而懂得文学作品的“疗救”“治愈”的作用,文学具有温暖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给人以穿越了沉沦以后上升的力量、提升的力量,给懦弱者以更大的勇气,给绝望者以希望和信念。这样的“治愈”图书有积极意义,这样的“小说诊疗所”有重要价值。
新闻推荐
新华社伦敦8月5日电英国媒体5日报道,英国为“脱欧”可最高支付360亿英镑(约合470亿美元)。英国官方尚未对这一报道发表评论。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当天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这一提议将是打破英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