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流动的文学,文学是凝固的音乐。”音乐和文字都是一种心灵的流露,注入情感,文字和音乐才有灵魂。
在台湾新竹,英国钢琴家贺夫指导钢琴大赛获奖者的大师班上,一位高中女生上台,乒乒乓乓以又强又快的灵活手指,弹了李斯特的第十号超技练习曲。曲音落下,贺夫好一阵子找不到话说,勉强称赞:“完全没有热身,一上台就能这样弹,很不容易呢!”
其实那个女生并不解曲子的用意和内蕴,也不知弹这首曲子需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感受,不过是钢琴技术的展现而已。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而现在好多学钢琴的孩子,指法虽娴熟,但情绪完全游离在曲子之外,为弹而弹,不知美妙的音乐来自心灵,也需用心灵去演奏。
这让我想起自己写东西,演绎文字是我生活的一种需要,我喜欢音乐在身边疯长,堆积的情感缓缓诉诸于笔端,沉醉其间有一种甜蜜的忧伤。我从一个故事延伸到另一个故事,在一个又一个角色里穿梭,文字需要感情的喂养,断桥上,演绎的爱情与我绝缘?长堤上漫过的孤独与我无关?十指划过琴弦的疼痛,暗夜里我听见泪水落在键盘上细微的声音……只有经过情感浸润的文字,读起来才会感人。
朋友喜欢我的文字,让我谈谈巧构其思,为文的技巧,我盯着键盘,一片茫然……我想起贝多芬,特雷蒙男爵曾说:“贝多芬的钢琴技术并不准确,指法常有错误;音的性质也被忽视。但谁会想到他是一个演奏家呢?人家完全沉浸在他的思想里,至于表现思想的手法,没有人加以注意。”
但我们有时更爱别的宝物。写作教学时,支离破碎地讲段落章法主题思想等,从不讲灵感,讲感情的投入,这是不科学的。凡有过这方面体验的人,都曾体验到它的美妙和给人带来的激动和狂喜,一种常规思维无以抵达的境界。
读屠格涅夫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深情如烛泪,纯真如儿歌。他的小说总有火一般炽烈的感情,让我们感觉到他在文字里燃烧自己,又是那样纯净,董桥言:念他的小说,有时如同看湘绣或苏绣。我们从其精致中可窥出作者投入的热情。为心灵需要才去写,有时寥寥几笔足以感动人。
文学艺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安静,为自己建立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天堂,让灵魂有一片纯净的天地,在那里汲取滋养,繁衍生息。太注重技巧和章法了,便失去了艺术的神韵,变得同开车学习驾驶技术没有什么两样,没有触动内心的琴弦,为别人演奏,为着某种目的而写作,艺术便沦为了技术。
新闻推荐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旧式中国读书人,就是范进、孔乙己一类漫画化了的冬烘先生,狭隘、猥琐、可怜,除了能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文句和会写一笔尚属过得去的正楷外,一无所能。至于说到数学知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