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进球
最近认真阅读了朋友推荐的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名著《摆渡人》,书中描述一个单亲家庭15岁的女孩迪伦在青春期表现出的种种叛逆行为。在学校,她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经常被同学当作笑料。班上唯一的朋友突然转学后,她与母亲琼又无法正常沟通,生活过得“水深火热”。好不容易盼到了假期,她不顾母亲琼的坚决反对,坚持独自一人乘火车到另外一个城市去看从未谋面的父亲。火车在隧道中颠覆,迪伦身受重伤,命悬一线。她在被抢救过程中迷迷糊糊上演了一次被摆渡人崔斯坦引领的灵魂漫游,迪伦和崔斯坦经历了无数个艰难险阻,两人之间的感情也由浅入深……最终,她发现自己是那次车祸的唯一幸存者。故事跌宕起伏。
这是一部可以引发强烈共鸣的心灵震撼之作,具有极其深刻的寓意,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基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暴风骤雨期”的代名词。脆弱、敏感、叛逆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切不可采取彗星撞地球的教育方式。否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故事中摆渡人崔斯坦的年龄看上去和迪伦相仿,其实比迪伦大得多。看似简单的年龄“安排”,实则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他告诉我们做中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要研究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故事还告诉我们,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是缺乏安全感的,需要我们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关爱支持系统。
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凭经验办事,没有去深入研究这个时代孩子的心理特征,工作中缺乏心理学方法,虽然动机和出发点都没有问题,但教育效果却大打折扣。怎么去破解这个困局?我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从阅读中学习教育智慧,创新工作方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特点。
学校并非工厂,我们的教育对象来到这里,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扮演好心灵摆渡人的角色。
新闻推荐
□胡忠伟杨绛是智者,这种智慧与修养反映在她与钱钟书的婚姻生活里。钱钟书曾说,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个角色:妻子、情人、朋友。这是对杨绛的至高评价,也是真实写照。杨绛出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