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年舞蹈家王亚彬新作《生命该如何寄托》推出,这也是她的第一部成长史和思想手记。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表示:“亚彬曼妙的舞姿你欣赏过,现在她用白纸黑字娓娓道来的,是值得我们品味的‘台下十年功\’的生命之美。”
灵魂舞者的文字舞蹈
她是《乡村爱情故事》里淳朴、倔强的“王小蒙”,《推拿》里执著为爱的“金嫣”,《十面埋伏》里的舞蹈设计及不为人知的“幕后舞者”。她,习舞26年,蝉联中国重要舞蹈赛事表演金奖,五次登上央视春晚,六个月内连续两次登上世界顶尖剧场“萨德勒之井”的舞台,她是第一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邀请的中国编舞。她以独有的执著、坚持,以她对舞蹈艺术的独到见解,孤独地前行,去创造属于她的舞蹈世界。她以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文字,影响和改变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新书出版后,文坛评论认为:《生命该如何寄托》的文字是作者舞蹈的倒影,灵魂舞者王亚彬以一场“纸上的舞蹈”,带你追寻舞蹈的极致之美。
这些年来,经常有媒体问她为什么不在更容易大红大紫的演艺道路上发展,不参加一些舞蹈选秀节目增加自己的曝光量,反而沉静下来坚持写作?她总是淡然回答:“我的初心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灵魂舞者。写作可以让我沉浸下来,如同舞蹈般宁静。这样的过程让我变得清醒、平和、欢愉,内心充满喜悦。”
新书创作源于毕飞宇《青衣》舞剧
王亚彬与毕飞宇的缘分始于拍摄电视剧《推拿》,在拍戏期间,王亚彬阅读了毕飞宇所有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重读的小说《青衣》,读到一半,突然灵光乍现,觉得这部小说太适合改编成舞剧,于是有了之后的合作。
女主角筱燕秋对艺术的痴迷,正是她与王亚彬相同之处,不同的是,筱燕秋选择了身体的声音,而王亚彬选择了身体的姿态。王亚彬通过舞剧《青衣》将女主角人物的命运中触碰人性中更为深刻的一面表达出来,在舞台上去呈现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浓度。新书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对生命的思辨上。她告诉记者,本书的创作缘起也是因为演绎《青衣》时产生的:人活着,生命到底该如何寄托?这不仅是筱燕秋,可能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王亚彬用舞蹈给出了我们每个人最完美的答案。
作为早早成名的青年舞蹈家,相比“名人书”,王亚彬更愿意以“心无旁骛,舞以赤诚”的态度去撰写一本具有温度和深度的思想手记。这与策划编辑王莉莉的想法一拍即合,“在新书中,作者只愿意呈现读者从未体验过的、能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独一无二的,除非像王亚彬这样的灵魂舞者,否则根本无法写出这样令人安静、沉醉的作品。”
享受每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出版一本独立的书籍,是王亚彬想了很久的事情,去年有两个出版社约稿,但后来都没能成型。这本新书陆陆续续写了大半年,加上8月集中写作的10多天,文字一如她舞蹈的倒影,通过文字的组织、抒发,可以让她更好地捋清思路,进行一次思想的沉淀,同时想让更多人了解舞蹈创作背后的思考。文风很随性,比较易读。
新书中王亚彬以“隐忍的生命之痛”开篇,读起来同样让人充满了“疼痛感”,作为一名舞者,身体的疼痛是不是就是舞者的宿命?
王亚彬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疼痛,生理和心理上的。舞者在疼痛的体悟方面会更加深刻,舞蹈需要舞者通过肢体去表达,而成为舞者的第一节大课就是解放肢体,解放肢体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与此同时,进入舞蹈训练便是进入一种激烈的淘汰制,解放肢体,成为具备舞蹈能力的舞者之后还有许多要学习和拓展的内容。成为职业的舞者们,一定都有凤凰涅槃般的感觉,但往往痛并快乐着,人生不也是如此么?“更多的时候,我将舞蹈作为思想的生命抵达。”她说。《生命该如何寄托》中提出:“在这个奔跑的年代,守住内心的寂静”,王亚彬说,坚守这个词多少有些悲壮,坚守值得坚守的还是可以有,毕竟这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但人活着,除了吃饱穿暖,还是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有情怀的人才能有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过程需要一个寂静的内心。寂静一旦打破,可能就会覆水难收。无论做什么,心境总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内心会令人保持头脑清晰和弹性的空间,笃定、踏实、不随波逐流。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和登上世界的舞台,对于王亚彬而言,她享受每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舞蹈本身的肢体语言具有国际性,没有语言障碍。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舞蹈艺术,以开放的心境和语汇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深入的学习,发现、融合、创造新的内容。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创造新的历史。做人要低调,精力花在做事上,专注、执著、精湛,与世界接轨并饱有自我的特点和悠长。目光要放长远,心胸要广博,所以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登上国际舞台,这是一个必然。 (吴 波)
《生命该如何寄托》王亚彬 著 东方出版社
王亚彬舞剧《青衣》剧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洪伟)1月8日晚: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面对面》栏目播出《刘琳:带着奶奶上大学》专题片,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倩专访成都大学学子刘琳,专题讲述了刘琳带着奶奶上大学的暖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