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男,1968年出生,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图片由西大
宣传部提供)
■记者 张潇 实习生 白丽亚 袁天河
通讯员 熊晓芬
任保平办公室里最显眼的,除了满壁的书,就是他自己书写的草书条幅“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笔意纵横间透着文人的底气和傲气。
和任保平面对面交谈,让记者最为感慨的,是他言辞中流溢出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天下情怀和社会担当。他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现有的西方经济理论无法阐释;他的梦想,就是深入完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为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少时梦想 做人民教师
少时任保平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987年,年仅19岁的任保平离开家乡陕西凤县,走进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园,朝着他的人生理想,迈出了第一步。
1999年,任保平进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从西北大学原校长王忠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王忠民曾经是中国经济学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早年留学英国,思想新锐、思维活跃。在校期间,经济学权威何炼成先生对于《资本论》和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任保平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
厚积薄发 学术路上成果斐然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任保平读到了反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米香(E·J·Mishan)的著作《经济增长的代价》。米香在书中指出,技术进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虽然使物质产品的质量增加,但是不一定带来福利的增加,反而人们会为经济增长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其实,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和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任保平申请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并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
在一片追求GDP的喧嚣中,任保平坚定而清晰地发出了“降低经济发展成本,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声音。
2003年,任保平进入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当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任保平,硬生生地将自己“压”回到学生状态。上课、泡图书馆、听讲座、搞调研……2003年冬季,他从南京出发,沿着长江南岸一路调研到上海,再沿长江北岸返回南京。在长三角地区发出了大量的问卷,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实实在在地领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真实情况。在洪银兴教授的指导下,任保平进行经济发展转型研究,研究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他在这期间的研究形成的专著《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获得了教育部第五届高校人文社科奖。
教师三境界:度己、度人、度人度己
回顾自己的治学之路,任保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有许多值得怀念的老师。”正是这些或谦和宽容、或仁厚儒雅、或正道直行、或成熟犀利的师长,犹如一盏盏明灯,引领着他、照拂着他。因为仰慕诸位先生的风范,任保平也早早在心中立下教书育人的志向:成为一盏明灯,去照亮更多人的道路。
熟悉任保平的人都知道他的“教师成长三重境界”说:度己、度人、度人度己。度己,就是做好一个教师分内的工作,上课、研究,让自己真正具有站上讲台的资格和能力;度人,就是给他人带路,一位教师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研究风格,方可引导学生成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充实自己,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这就是第三重境界“度人度己”。
20多年来,任保平始终坚持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上基础课。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教授、博导、院长,无论是第一次主讲的课程还是已经主讲了多遍早已轻车熟路的课程,任保平都会一丝不苟地备课、写教案。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没有彻底想明白,“绝对不敢去上课”。
为什么说“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什么“鲜花总是插在牛粪上”?为什么“恋人在热恋期后,总会发现对方身上越来越多的缺点”?在任保平的课堂上,学生们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却是机会成本选择、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基本理论。
新闻推荐
“魅力太白山”CCTV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大赛宝鸡选拔赛开始报名孩子有才艺 报名来秀秀
舞台,是展示自我、成就梦想的平台。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冠名的CCTV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大赛宝鸡选拔赛将于7月举行,目前报名工作正在进行。本次大赛,凡年龄在5至23岁,在声乐、器乐、舞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