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编纂成书的最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内阁首辅解缙领衔总编,历时6年(1403年-1408年)编修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恢宏巨著,却遭遇了空前浩劫,几乎丧失殆尽,到今天仅存不到原书的4%。
美丽的《永乐大典》
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册完整的《永乐大典》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开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每册《大典》约50页左右,书页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来有淡淡书香。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这么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从嘉靖重录本看,《大典》的书法较为瘦长,类似欧书,看起来流畅挺拔俊美。
遭劫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比较大规模地陆续散出,是从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的。散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利欲熏心的官吏监守自盗。曾任山东、湖南学务的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录了偷盗者的伎俩:“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包于包袱内而出也。”桐城派作家萧穆在其《敬孚类稿》卷9《书记·记〈永乐大典〉》中也有类似记载。他们偷到《永乐大典》后,多以十两银子一册卖给外国人。显然洋人的需求是《大典》被盗的主要原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永乐大典》最后的厄运降临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与东交民巷比邻的翰林院靠近使馆区,沦为战场。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时,为攻击使馆,围攻者采用了火攻之术。作为英国使馆北面屏障的翰林院就成了火攻的阵地,而其间珍藏《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焚毁,《大典》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幸存的残本也被侵略者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
目前存世的仅有400余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收藏机构。
如今的《永乐大典》
1951年8月20日,著名藏书家周叔弢率先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北图:“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随后赵元方也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捐赠出来。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张元济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赠送北图。
从1912年第一批《永乐大典》入藏到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已拥有222册(含现存台湾的62册),超过全球藏量的半数。这些珍藏是由政府拨交、重视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捐赠私藏,国际友人的友好赠还和几代图书馆人奔走寻访汇聚而成的。最近一次第222册的入藏是在2013年。
(据《羊城晚报》)
新闻推荐
都说,人生一世要活出自己的精彩。那么,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几近80岁的暮年老人来说,什么才是“最后的精彩”呢?答案唯有“长寿”二字了。由是看来,关注“讲养生、慢时光”的诀窍必不可少,皆因这才是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