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急剧扩招,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大学了。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在国人心中,看重的还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重点大学。不过,就算北大清华,现在也难以做到让国人完全满意。据最近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榜单显示,北大只能占到第32位,而英美大学包揽了前11名,其中哈佛大学排名最高。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顶尖大学长期在低位徘徊,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大学教育出了问题。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已经过去十年了,但中国大学的尴尬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完全化解。大学之路,任重道远。“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忠告言犹在耳,但是今天的大学主政者仍然没有领会梅校长的深意。一所大学没有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我们怎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我们进入大学,既读书也读人,读那些我们心存敬畏与敬仰的师长。今天这些顶着各种伟大头衔的教授们,能否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值得永远追怀的故事?如果没有,那就是现在的教育者没有尽到责任。
北大教授、大学史研究者陈平原在最近出版的《大学何为》(修订版)一书中,从历史记忆、文学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学者的冷静讨论大学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作者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答问、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等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延续了已有的叩问与思考——叩问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大学的理念与实践。
十几年间,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却问题重重: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以教育部为代表的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今天中国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官场了,这是很严重的管理问题。作者认为理想的大学管理,就是老北大或者西南联大的“教授治校”。教授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必须跟校务委员会不同。校务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两者之间有合力,也有矛盾,最终能够推动着大学朝前发展。
本书包括大学之道、北大情怀和学院内外三辑,以北京大学为例,既给中国大学把脉问诊,也给转型期的中国的大学开出了良方。中国是教育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因此大学的办学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作者认为,大学要接地气,要千姿百态。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与路向,比什么都重要。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