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作品,在2013年11月13日卖出了1.42亿美元,创了世界拍卖史的纪录。
“培根会被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吸引”,“就像他自己的阴暗面,喜欢在肮脏的俱乐部游荡……培根热爱冒险,在艺术和生活上皆是如此。”英国艺术史学家马丁·哈里森这样评述培根。
有文章说他的画“表现的不是心灵状态,而是实际存在的状态”。但对于一个灵魂一直孤独无依的人而言,孤独本就是一种心灵状态。培根扭曲而略带传奇的一生,正是他所有画作的精神向导。
好的艺术家必然通过其作品探索生活、生命或人性的本质,而自己的人生又必将成为他们窥探他人和社会最为本能及便捷的视角及途径。培根年少不寻常的经历,尤其是亲人对他某些“怪异”行为的不接受甚至拒绝,令他失去对世间最初的信任,这导致他即便后来人们蜂拥而至地崇拜,也无法改变初始世界给予他的无情而冰冷的烙印,反而成为加深他审丑的价值观更为有力的证据——只要一个人占用了资源和权力,便可获得不公平的接纳。他的身体在享受人们给予的接受的同时,内心却在极度地怀疑和拒绝,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与周遭一切的心理距离。
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取决于他的个性、生活状态及他对生活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性更像理想的缩影,而生活状态则是现实的缩影。但令人有些无奈的是,个性的形成既取决于生活状态,反过来一旦个性形成后又深深地影响着生活状态,两者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艺术家这种神经天然更为敏感的群族的一生中纠缠不清、相互作用,有些人甚至到死亡来临的一刻,内心还在两者的轮番唆使下难以宁静。
毕加索的画风被世人分为蓝色时期、玫瑰时期乃至后来的蜕变时期、田园时期等等,这都与他波澜不断的人生阅历及他对每个生命阶段的理解有关。也许他内心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并没有感受到如旁人所观察到的那么明晰的界线,但他画风的转变确是骗不了人的,记录或说暴露着他的一生。画风的变化正说明了毕加索具有探索和无畏不羁的个性。
再看培根,他的画风却如不断地在深化和完善着同一幅画,希望通过不断的修正使之完美化,趋向所要追逐的某种境界下勾勒出的精神终点。他的变化是在固有的风格中渐进式地演变,使其炉火纯青。这也反映出他对世界的恐惧感及强烈的自我保护及挣扎。他生活中看似的冒险和放纵与毕加索的开放是全然不同的。毕加索通过寻求快乐而熄灭痛苦,将痛苦踏在脚下使之成为其快乐和创作的肥料,而培根却不断地在用痛苦证明痛苦的存在以及人们无法摆脱生活的阴暗面的人生本质。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常人一样的是,个性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不同的个性都能使人取得同样惊人的成就,即俗称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与常人不同的是,纯粹的艺术家将各自遇到或理解的生活事件或情绪、情怀,创作成为艺术品,并责无旁贷地以此激起他人对艺术家本身及对生活浓烈的兴趣,其使命就是分享及燃烧自己的全部,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及世界看起来都变得与众不同。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他们是一群真正的通过影响世界而成就自己的人。
新闻推荐
...